李广的故事,得从他的家世开始说起。
李广的祖宗,说起来其实也是大名鼎鼎,就是当年帮秦始皇扫平天下的那个李信。很多人都知道,当年秦始皇扫平六国的时候,想要去打楚国。然后老将王翦认为,必须要六十万人才能打。而另一个大将李信,则是认为只用二十万就可以。
结果,秦始皇派李信去了,然后李信就大败而回。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了。
在这个故事当中,李信的形象,似乎有点偏向于骄傲自大,衬托了王翦的老成持重。
但实际上,李信当时之所以会败,其实还真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而是因为当时秦国的相国,在李信身后叛变了,截断了李信的归路,所以才导致李信大败。如果没有那位相国的叛变,说不定李信最后仅凭二十万人,就能拿下楚国了。
那一战的结果,对于李信来说,影响自然也很大。原本在秦国内部,他是不逊色于王翦的大将。
可是这一战打完之后,他就落后了。等到秦朝开国之后,李信就被派到了陇西那边,镇守边疆。
所以后来,连带着整个李信家族,都去了陇西。并且在陇西这边落地生根,并且开枝散叶,逐渐形成了后世有名的陇西李氏。
就这样,又过了几十年之后,随着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开国。陇西这边,成了汉朝的天下。因为陇西地处偏远,之前天下大乱的时候,陇西李氏也没怎么参战。所以到了汉朝之后,李信他们家这一脉,就有点没落了,没出什么特别大的官。
不过,虽说李家暂时没人担任高官,但是李家家传的战争技能,还是没忘的。而且,陇西地区地处北方边境,常年经历匈奴袭扰。这就导致李家人有了更多实战的机会,可以学习骑马射箭之类的技能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李广出生了。
李广小的时候,家里明确教过他怎么打仗。而等到他成年之后,这时候已经是汉文帝在位时期了。
当时匈奴常年骚扰汉朝边境,汉文帝为了抵御匈奴,就在边境地区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匈奴南下。
就是在这个时候,李广参军入伍。然后,凭借这家传的骑射技能,很快就在战场上获得了战功,然后迅速升官。
这里我们得多解释一下:专精骑射,这在古代绝对是一个相当珍贵的技能。正所谓穷学文富学武,在古代的时候,想要学习骑马射箭,并且达到专精的程度,绝对是非常困难的。
想要精通骑射,首先你得有马,而且能养得起;其次你得有弓箭,并且能承担训练时候的箭矢损耗。最关键的是,你得有明白人教你。要不然自己瞎练,一辈子也学不明白。可问题是,能玩明白这种技能的人,一般都会在军中担任要职,也不太可能去教普通人。
大概也就只有李家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能培养出这种特殊的技能树了。
但同时,有了这项技能之后,李广在战场上的单兵作战能力,也是相当恐怖的。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弓箭基本上就是唯一的远程武器。一旦精通骑射,便可以远程杀人。遇到大股敌人之后,也能迅速逃走。
如此一来,李广参军之后,升迁速度自然就很快了。
后来,匈奴退兵之后,汉文帝又开始在军中,发掘一些比较优秀的年轻人,打算重点培养。
在这之后,李广就被汉文帝选中,直接带去中央那边做官了。这期间,李广还曾经陪着汉文帝,一起打猎。在打猎期间,李广展现出了超高的骑射水平,连汉文帝都觉得惊讶。
所以,当时汉文帝就给了一句著名的评语,说李广如果生活在秦末汉初的时候,完全可以靠着这项技能,当上一个万户侯。
只可惜现在天下太平,目前汉朝和匈奴又没有大规模开战。李广自然也就没机会,去获得足够的军功了。
客观来说,汉文帝的这个评价,其实只对了一半。从一个普通小兵,到一个管理百人千人的将军,最重要的是勇敢,以及个人武力。只要将军个人武力足够强,然后带头冲锋,基本上就很容易战胜敌人,
但是千人之上,尤其是万人之上,这时候个人武力,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大规模的军队作战,考验的已经不再是将军个人的勇武,而是将军的指挥水平了。
但从后来李广的经历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广小的时候,应该多半时间,都在学习骑射,学习如何单兵作战。但是对于兵法以及指挥方面,可能真没学过多少。
这也不能怨他。从时间上来看,李广出生的时候,估计李信早就死了很多年,中间至少差了一代人。所以没人教他兵法,其实也很正常。
就这样,在汉文帝在位期间,李广得到了重点培养,升迁到了一郡都尉的水平。类比现代的话,大概就相当于是团长。
从小兵到团长,这段升迁道路,是只靠个人勇武,就能搞定的。但是团长再往上,那就看指挥水平了。毕竟实际战争当中,团长以上的军官,正常情况下,好像也不太可能带头冲锋。
而在这之后,汉文帝就去世,接下来进入了汉景帝时代。到了汉景帝时代之后,李广越发得到重用。因为像他这样的年轻将军,本来就是汉文帝留给汉景帝的,汉景帝自然会重用。
所以接下来,李广被任命为陇西都尉,后来又改任骑郎将。
再之后,没过多久,就爆发了那场七国之乱。
在李广的人生当中,七国之乱,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在七国之乱以前,李广靠着个人勇武,升迁道路一直都是一路畅通。但是在这场七国之乱当中,李广却暴露出两个巨大的缺点。
第一,他不擅长指挥大规模的军队作战。第二,他不太懂政治。
对于一个高层军事人才来说,这个两个缺点,都是致命的。
所以,七国之乱爆发之后,李广被任命为骁骑都尉。然后跟着那位周亚夫,负责直接和叛军作战。
只要这场仗打得好,未来李广成为汉朝大将,基本上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但问题是,接下来,李广却犯了两个致命错误。首先,作为统率主力骑兵的将军,李广亲自带头冲锋。最后在李广的带头下,这支军队确实大获全胜,并且夺了叛军的军旗。自此之后,李广更是名震天下。
但同时,作为骑兵主帅之一,亲自带头冲锋。这种行为,多少就显得有些不明智了。最后汉景帝看到战报之后,虽然也会觉得李广勇猛,却也会觉得李广有些莽撞,不堪大用。
其次,战争期间,李广因为勇猛,受到了梁王刘武的欣赏。刘武是汉景帝的亲弟弟,在七国之乱当中,也是身在第一线,帮助汉景帝平定叛乱。而刘武欣赏李广之后,直接就给了李广一枚将军印,以此来表示对李广的嘉奖。
不懂政治的李广,在刘武给他那枚将军印的时候,并没有多想,直接就接了过来。但正是这件事,成了他人生当中的一个巨大错误!
因为汉景帝不喜欢这样。按照当时的制度,汉景帝作为皇帝,辖制天下。但是在下面的那些诸侯国里面,每个国家其实也都有各自的一套班底。所以,李广接受梁王给的将军印,就等于是接受了梁王给的一个梁国职位。
那么请问,接下来,你李广到底是汉朝中央的将军?还是梁国的将军呢?
除此之外,后来那位梁王刘武,又企图参与夺嫡,想要成为汉景帝的继承人。这件事,更是让汉景帝对于这个弟弟非常警惕。连带着所有和刘武有关的人,都成了汉景帝的警惕对象。
就这样,七国之乱结束之后,李广虽然名震天下,但却并没有受到任何封赏。此后,在整个汉景帝时期,李广常年在边境担任太守,负责抵抗匈奴。
因为一枚将军印,李广错过了整个汉景帝时代。此后的十多年里,李广先后历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五个郡的太守。
在这十多年里,李广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说,汉景帝派一个心腹宦官,去前线监军。这期间,这个宦官被匈奴人追上,然后李广带着一百精锐去救他,最后还干掉了匈奴的将军。
像这种事情,这十多年发生了不止一次,确实展现出了李广的作战智慧。
但同时,因为这十多年里,汉朝没有和匈奴大规模开战,李广也就始终没有获得太大军功的机会。
而这一切,起因都只是那枚将军印。如果李广没有接受那枚将军印,按照当时的情况,他很有可能会接替周亚夫的班,成为汉朝的下一位太尉。
就这样,十多年之后,等到汉景帝去世,汉武帝上位之后,李广终于再次等到了机会。
之前的十多年里,汉景帝虽然没有重用李广,但其实一直都在观察李广。而经过十多年的观察之后,汉景帝确定,李广确实忠于自己,所以就把李广留给了汉武帝。
于是,汉景帝刚刚登基,就把李广调回了京城,负责统领皇宫禁卫军!
这其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位。
一般来说,一个将军如果能给皇帝看大门,绝对都是皇帝信得过的人。而汉武帝调李广回来,除了信任他之外,同时也想考察一下他的能力,看他是否能担任汉朝的大将,未来负责统领大军和匈奴作战。
类似的例子,历史上其实很多。比如说后来唐朝的那位白袍将军薛仁贵,故事基本上和李广就差不多。
薛仁贵就是在李世民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靠着个人勇武,脱颖而出。而等到战争结束之后,李世民直接把他调回京城,去给皇宫看了将近十年大门。
而十年之后,等到李治坐稳皇位,薛仁贵很快就成了李治的心腹大将。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薛仁贵都是唐朝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将,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如果李广回京之后,迅速得到汉武帝的认可。接下来他的故事,其实应该和后来的那个薛仁贵,是一个路数。
但结果,这个机会,李广依然没能抓住。而李广没能抓住的原因,其实依然在于他本人的能力。
进入汉武帝时代之后,接下来的几年里,李广一直在给汉武帝看大门。经过几年的相处之后,汉武帝对于这位老将,也有了足够的信任,愿意给他机会领兵作战。
就这样,几年之后,等到那位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正式掌握大权。独掌大权之后,汉武帝第一时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察举制。此后又过了一年,汉武帝便正式采纳了大臣王恢的建议,决定在山西马邑地区设伏,围剿匈奴主力。
这就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围。
马邑之围,简单来说,就是汉朝和匈奴和平了几十年之后,汉朝这边,想要利用匈奴的大意心理,给匈奴设一个圈套,然后全歼匈奴主力。
对于这次行动,汉武帝可谓是志在必得。一旦成功,汉朝就能轻易重创匈奴主力,未来会少死很多很多人。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当时汉武帝亲自操刀,集结了三十万大军,布置了一个圈套。而李广当时便负责统领一部分精锐,准备随时围杀匈奴。
但结果,开战之后,因为汉朝这边的诱饵,设置的太过明显,引起了匈奴的警觉。最后那位匈奴单于,在距离包围圈只有不到一百里的时候,发现了异样。然后抓了一位汉朝基层小官,审讯出了真相,之后迅速带领主力撤回了草原。
就这样,汉朝失去了一次绝佳的进攻机会。
对于这次失败,后世普遍认为,是那位泄密的小官的责任。但如果从战争角度来说,真正应该负责的,其实是李广他们几个少数高层将领。
很难想象,人家主力都到了百里之外了,竟然还能让他们逃走了。而且,对于匈奴人的逃跑,汉朝这边,之前似乎也没有做出任何预案。在匈奴人撤退之后,就那么眼睁睁看着匈奴主力撤回了草原。
如果换做同时代的卫青,来指挥这场战争,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至少,对于匈奴提前撤退这种事情,卫青绝对会有预案。
而对于李广来说,这场失败,也就暴露出了他的水平。虽然这事不能全怪他,但这一战之后,汉武帝对于他们这些前朝留下来的老将,就彻底失去了信心。于是在这之后,汉武帝开始大力提拔以卫青为首的新一代将领。
至于李广,这一战之后,连给汉武帝看大门的机会都没有了。没过多久,李广就被调回了边疆,继续去做一个边疆武将。至于看大门这个工作,后来则是落到了卫青手里。
再之后,又过了几年,随着汉朝和匈奴开始大规模开战,李广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重头戏。但同时,因为之前的那些事情,当这一幕重头戏到来之后,李广注定只能是配角,主角只能是卫青。
而且,在这期间,李广运气又特别差。先是被匈奴人俘虏,虽然靠着个人勇武,最后逃了回来。但有了被俘的经历,李广肯定会被问责,最后倾家荡产才免于一死。
而等到汉朝开始主动进攻匈奴之后,李广的运气就更差了。
第一次,李广率领麾下军队,被匈奴主力包围。经过一场死战之后,李广虽然杀敌很多,但同样也折损了不少军队。最后还是汉朝援军到来之后,才彻底救下了李广的军队。
所以这一战之后,李广功过相抵,没有任何封赏。
第二次,李广作为老将,参与了汉朝对匈奴的漠北决战。身为老将,李广单独统领一部分军队。结果在战争过程当中,李广带着这支军队,直接迷路了!最后根本就没赶上参战。
这一战之后,已经六十多岁的李广,彻底心灰意懒。李广知道,就算自己回去,也一定会被问责,而且会牵连到很多人。所以最后,李广直接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这就是李广的故事。
一个非常努力,但是天赋却相对有限。侥幸赶上了一个大时代,却又因为运气错过了所有机会的可怜人。
客观来说,李广难封,真不是因为三位汉朝皇帝有意为难他。而是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则,李广确实没达到封侯的标准。
虽然他兢兢业业几十年,而且名震天下。但是从军功角度来说,他确实没达到封侯的资格。
所以这样算下来,李广最后没能被封侯,其实也不冤枉。
当然,李广这一生,最大的失败,其实还是在于他自己。如果他懂政治,当年没有接受梁王的将军印。
或者他真的懂行军打仗,除了个人勇武之外,在指挥战争方面也比较擅长。最后的结果,肯定就会截然不同了。
而且,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如果李广真的属于那种帅才,那么到了汉武帝时代,卫青和霍去病,大概率得给他打下手。最后真正击败匈奴的,说不定就是他了。
责任编辑: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