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式穿衣法也可以继续用起来啦!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
上下五千年的思想结晶
为我国民族文化
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注意过古诗中的各种气象吗?
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 古诗中的气象——风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绝 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织,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节选
【唐】贺知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古诗中的气象——云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 古诗中的气象——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致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 古诗中的气象——雪
绝 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雪 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
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你还知道哪些含有气象的诗句?快来评论区补充吧~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昨日上午10时42分,我们迎来了立春节气。今日(正月十五),我们又迎来了元宵节。两个节令(节日)紧相连,可谓是“喜上加喜”“双喜临门”。这种有趣的巧合,源于两种历法的“激情碰撞”—— 立春在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在每年的2月4日左右。但是,元宵节在公历中的日期却并不固定,仅以21世纪为例,它会出现在公历2月4日至3月5日之间的任何一天。
在21世纪(100年中),立春、元宵二节紧相连只有6次。据统计,分别是2004年、2023年、2042年、2061年、2080年和2099年。此外,也有立春与元宵同在一天的情况,但是比较少见。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1966年,那一年的立春和元宵同在公历2月4日,而21世纪并没有这种情况。
注意, 关于立春,民谚有“春打五九尾(尽),春打六九头”之说。其意是,立春多在“五九”的最后一天或“六九”( 从每年的冬至日算起,每九天为一“九”,向后递推直到“九九”)的第一天。2023年2月4日是“五九”的最后一天,即是“春打五九尾”。癸卯年“两头春”(一年中有两个立春),正月十四是立春(2023年2月4日),同年的腊月二十五也是立春(2024年2月4日)。今年的第二个立春(腊月底)也落在五九的最后一天(2024年的立春也是“春打五九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的上元佳节。正月是(农历)元月,十五日是月圆之夜,而夜为“宵”,故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意即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光绪版《缙云县志》载:“元宵,张灯、放花爆,有桥龙灯、彩茶灯、竹马灯、台阁灯,锣鼓喧天,谓之‘闹元宵’。”
注意, 道教习称天、地、水为“三元”,奉之为天官、地官、水官之神。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同“三元”相配合,即是(上元)正月十五是天官之圣诞日,(中元)七月十五是地官之圣诞日,(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之圣诞日(一般来说,上元是“人”节,中元、下元为“鬼”节)。
西汉司马迁创“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据《史记》记载,是日原为汉家祀太一(道家之说)的日子,自黄昏达旦,百姓多于是夜出游观灯。 自佛教传入后,与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之仪融合。此后,祭祀之义减去,而观灯之举渐起,至唐代遂成风俗,故又称为“灯节”。
注意, 自先秦开始,历代王朝就实行了严格的宵禁(禁止夜间活动)政策,对于“犯夜”行为,处罚严厉。但在上元节期间,政府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即“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到了宋代,“元宵节”的叫法后来居上,故“元宵”逐渐替代“上元”成为这一天节日的主要称呼。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是日,白天饮食有年糕、饺子、汤圆(元宵)等,南北方因地而异,并举行各种娱乐和杂耍活动;晚上出门赏月,百戏社火,燃灯放焰,喜猜灯谜,以示庆贺,堪称中国版本的“狂欢节”。其中的 节令食品汤圆(元宵),它寄托了人们祈求新一年圆满顺遂的心愿。
南北方的汤圆(元宵)所用材料一致,但做法不一,即“南包汤圆”和“北滚元宵”。北“元宵”是用干糯米粉滚成像核桃大小的圆子,馅心是核桃肉、瓜子、青梅、红瓜等与熟猪油、白糖、面粉糅混制成的。南“汤团(圆)”是用浸透了的糯米水磨粉做成,中间包猪油豆沙或猪油白果。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之日,故又有“第一良宵”之称。 在中国古代,受传统礼教束缚,妇女大多没有人身(与精神)的自由。元宵节没有宵禁,男女老幼均可上街观灯,却是实打实的“情人节”,是(古代)单身男女相遇相识(成伴成亲)的重要日子。
“正月十五大似年,吃块肥肉好下田。”元宵灯会的结束,代表着“年节”(即广义“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的终结,此后,一切复常,故民谚云: “过了正月廿,龙上天,佛归殿,娜妮(年轻女孩)做花线,老太婆拆破片(拆补被服),种田人去下田,读书学子归书院。”
综合自跟着诗词去旅行、中央气象台、《衢州晚报》、百度百科、《现代快报》、新华社、《科普时报》、地理蹊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