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体系匹配德国的制造兴国策略,但存在冒险精神不足弊病,在互联网时代颗粒无收。日本、韩国文化源于中国,尊师重教,但也伴随着“科举”文化烙印,过度功利性缺乏包容性。美国教育体系以多样性、包容性为首要原则,适宜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却伴有巨大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有意思的是,在过去两年,美国采取了与中国恰相反的政策,国会拨款上千亿美元给学校,对“受疫情影响学业缺失”的学生聘请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辅导,从而刺激了美国教育科技的融资额在2021年高达82亿美元,产生几十家估值超过30亿美金的创业公司,给美国教育科技未来十年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但这一政策也引来国内很多教育专家包括教师协会的批评,认为上千亿美元的补贴对这部分学生帮助甚小,钱只是进了相关利益者的口袋,这些因政府补贴而发展起来的校外机构在商业利益上更善于“培优”而不是“补差”,反而形成更大的教育不公平。
政府不能回避公立教育的责任,应该通过提升普通教师收入,加大教师数量,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违反科学规律,简单粗暴的手段只能制造更大的问题。
校外培训在学术上有“影子教育”之谓,是校内教育特征的投影。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会更加扭曲、放大教育体系中缺陷。
但是,引导得当的校外培训,也可以弥补教育体系中缺乏的部分,满足家庭教育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同时,校内教育由国家提供,具备“刚性”特征,新技术与新课程的推进受到测评体系、教材编制、教师能力、教育均衡等等因素制约,因此创新在校内推进需要慎重。校外培训采用市场化机制,家长与学校双向选择,因此可以更加灵活、主动进行教育创新。在这些教育创新稳定后,校内教育可以规模化地推广。
所以,引导得当的校外培训是教育体系的探路者与有益补充,但是失序的校外培训则会成为教育体系缺陷的放大器。
02
中国校外培训行业的发展趋势
教育体系发展的背后,是社会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教育体系在过去四十年取得巨大进步,首要力量源于中国经济在过去四十年由农业主导发展为工业主导,人才需求由扫盲发展为培养产业工人与工程师。
中国的教育政策,长期的首要原则——“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公平性为核心,然后再进行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同步配合中国经济的转型,为国家各领域培养了所需人才。
但是,这种以知识记忆与应用为人才特征的“流水线”模型,训练出一个个百度文库,学生自我驱动的终身学习能力严重不足。随着中国经济开始由生产主导向创新主导转型,中国大学生毕业后的拥有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社会的需要,尤其在创新能力、全球化领导力方面距离美国学生相差越来越远。这便是“钱学森之问”的成因。
校外培训行业,引导得当或行业自律性强,可以加速教育创新,成为探索解决“钱学森之问”的重要推动力。显然,过去几年校外培训走到了另一面,成为教育缺陷放大器。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再次发生,行业的从业者应该深刻明白几个道理。
1.正确的社会价值是做大商业价值的基础。
不仅是教育,任何行业生态都存在缺陷。或者讲校外培训正是因为校内存在缺陷而具有价值。用正确的方式弥补缺陷,不仅能够获得商业回报,也能够满足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获得社会舆论的正面认可。但是,为了获取利润,为了更大的市场,教培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用野蛮方式扩大缺陷则违反了出发时的初心,整个行业也会陷入到负面循环中,社会舆论的态度也相应发生扭转。
在双减政策之前,大量在线教育公司疯狂制造“剧场效应”,自身也陷入到另一场“剧场效应”中,几年的纯粹资金搏杀并没有杀出胜利者,反而是整个行业生态彻底被破坏,营销成本不断升高,产品交付成本不断被压缩,行业的社会价值开始反转,负面已经远超了正面,创业者陷入到自我欺骗臆像中,这种疯狂现象怎么可能不受到强力管制?
2.终身学习生态中有远超K12的商业机会。
中国的教育体系正在面临巨大挑战,甚至可以用到了危险时候来形容,这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长治久安。
中国家长日益感受到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小镇做题家”等词汇浮出水面,表明家长开始摆脱“功利”心理看孩子的未来。
由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状态的脱节,中国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初中20%、高中30%的孩子存在抑郁症,其中一半需要心理干预。
以应试为主导的教学必须走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但校内实施核心素养教学将是漫长之路。
大学生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失调,就业率下降既有经济下降影响也有大学培养人才脱离社会实践太远的因素,但大学教学的封闭运行机制使得这一问题将会持续严重而不是得到改善。
在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与职业人员亟需外部力量协助其完成人力资源持续升级。
老年人需要通过学习延缓老年痴呆症,也需要通过学习提升退休后生活质量。
......
中国的教育生态发展方向,长远发展方向更接近于美国而不是德国或日本,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轴心国家,需要在兼顾公平前提下以创新教育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为使命。
美国K12备考市场规模约为70亿美元,近两年拜登政府的支持下短期会达到200亿美元,但其补助政策结束后预期在100亿美元左右。营地教育教育规模在200亿美元,游学研学教育为270亿美元。企业培训市场高达1700亿美元,如果以更广泛的终身教育来看,35%的成人(25岁以上)在高等教育机构报名参加各类培训,这一比例在未来将迅速上升至50%以上,预计总金额2000亿美元。
3.不要在新时代继续讲老故事。
虽然在向终身学习时代转型的过程,充满着更大的商业机会。虽然新市场兼具巨大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但仅是刚刚开始浮现,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中国的家长们仅是开始怀疑应试教育道路的终点不是北大清华而是编制与外卖,但还未能急迫地意识到营地教育、学研教育的价值。原有的应试需求并不会消失,甚至依旧有巨大的市场。
中国经济的发展很不均衡,大多省份的人才需求依旧以产业工人与工程师为主,因此应试教育依旧是主模式,传统K12辅导依旧有巨大的市场。K12辅导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商业模式是简单低风险。只是老故事,无论继续用辅导班还是用学习机去讲,都不会回到过去的资本蜂拥,倒极可能再次引发监管风暴。
选择哪一条道路,取决于创始人自身条件,职业背景,对教育的理解,对创业成败的价值观。
在终身教育的赛道上,每一个方向都需要开创精神,创新能力而不是内卷强度,将成为新时代的主要能力。当资本再次审视这个领域时,将不再会重复原有的“投放增长——流量增长——收入增长——融资增长”模型,即使他们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新模型。创业者不应该缺乏创新力,停留在旧思维,依旧希望能够采用合规方式继续这一模型,似乎离开这一模型便不知道何去何往。
“可能性不是由外部决定的,而是由你的选择决定的。不是让你适应的东西,而是由你引导的东西。不是对未来的预测,而是对未来蓝图。不是将会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张维迎如是说。
新的创业故事,要放弃短视行为,积极探索更多具有社会价值的领域,符合教育改革大势。
这种大势并不需要建立在当下政策上,而是建立在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律上,并不需要建立在市场容量上,而是建立创造物的想象力上。政策具有不确定性,市场会被误导,社会会出现整体倒退,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且不断加速进步。
在互联网时代,再强大的水军也无法淹没真相的传播:新生儿数量断崖式下降,大学再不改进就业率将一年比一年低,经济长期低迷......
只要有真相,家长们将不得不重新思索教育的目标,社会或早或晚会进入“新故事”的轨道。
文源 | 校长管理秘籍(2023-06-17)
声明 |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爱我,就请给我点点赞
责任编辑: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