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研讨会现场。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梁钜聪
“高水平对外开放将继续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4月19日,在“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主旨演讲环节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分享了他的思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进一步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制度型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尚福林表示。
与会专家学者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一方面要对内加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建设,推动国内国际标准接轨,持续放宽市场准入,以更大的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另一方面,对外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为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建设统一大市场▶▷
加快要素充分自由流动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依托,而其中的关键环节便在于打破显性和隐性壁垒,实现资本、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市场统一,允许各种要素充分、自由地流动。
广州人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汤恩提出,人才是市场的关键要素之一,应减少影响其流动的障碍,最大化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聚焦人才要素的关键在于解决五个痛点。”汤恩表示,应适时适度调整人口户籍管理制度,或针对紧缺人才推出相应的人才入户政策,以缓解人才紧缺的难题;根据本地实际人才需求制定人才标准与引才政策;设立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机构间人才横向流动办法,建立相应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灵活用工统筹平台;出台创新人才扶持政策、建立创新人才项目孵化平台、设立人才基金等,优化人才产业链以服务科技产业发展。
汤恩期待通过这些路径,达到人才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阶段目标,促进人才有序流动,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统筹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建设是实现数据充分流动和有效供给的关键。为此我们认为,建设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不仅需要建立一套权威通用的数据交易体系,更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数据交易制度和治理体系。”广东省交易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少芬强调了建设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并提出要让制度先行奠定市场发展的基石,从顶层设计角度进一步优化战略性全局性的制度和规范建设。
在数据要素市场方面,林少芬进而分析道,应发挥市场配置数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政府委托的数据运营商为纽带,逐步形成以数据交易机构、中介、公众等多类市场主体参与的数据流通外循环,进而构建数据要素市场运营的新模式。
林少芬表示,数据作为稀缺而富有价值的生产要素,具有可复制、可共享、无限增长和供给等特点,目前广东正在探索利用二级数据要素市场,以市场竞争机制为主,鼓励社会负责人进场交易的健全市场运行机制、交易规则和中介服务,推动多维融合,畅通数据要素流通大循环。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积极对接国际贸易规则
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在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看来,虽然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但货物贸易大国不等于贸易强国。
“贸易强国的突出标志是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黄奇帆指出,数字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要提升服贸水平,就要大力发展数字贸易。
“服务贸易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同样强调了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加快推进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进程,是中国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的重中之重。”
在迟福林看来,服务贸易是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的关键因素。瞄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一年来的发展机遇,他建言未来应开拓以中方为主体的RCEP服务贸易大市场,推动实现东盟各国从技术研发、生产服务到制造组装的上下游产业链深度融合。
RCEP生效后释放的政策红利,也让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上升至新台阶。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表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沟通越来越多,制造业衔接越来越密,贸易越来越一体化,这是我们巨大的合作基础。因此,我们要促进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推动‘中国—东盟经济圈’的形成。”
扩大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中国正积极通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迈向全球价值链中上游。
春华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胡祖六在视频发言中表示,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不仅因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规模庞大,尤为重要的是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与贸易伙伴国之间通过贸易协定而形成的制度性安排。
“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也让各国企业有信心在中国进行长期投资,并建立更稳定更持续的贸易投资关系,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上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胡祖六表示。
■观点
境外参会代表关注哪些合作新空间?
在“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上,来自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参会,围绕论坛主题“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新机遇”与中方代表交流观点。
不少境外参会代表表示,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式现代化将为各国间的合作开辟更大的空间。
“新加坡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坚定的合作伙伴。”新加坡前总理、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在视频发言中说,东盟和中国正在商讨升级双方签署的自贸协定,这将会为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巩固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铺平道路,也可以将双方合作扩展到新兴产业。
他提到,以数字经济为例,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在过去六年间翻了一倍多,东盟则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市场,这些条件都为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包括合作提升电子商务平台的相互操作性和跨境贸易的便捷性等。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则表示,开放、互联互通、具有包容性的贸易自由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保障,“中国与欧洲应彼此保持开放,在贸易、科技和文化方面互通有无”。
在应对全球生态问题上,伊夫·莱特姆表示,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需要更重视气候变化,以及其他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挑战。
“我们非常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发展中受益,大湾区也积极在全球寻找新的市场,我相信巴基斯坦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理想的市场。”中巴经济走廊巴基斯坦前特使扎法尔留意到,广东和港澳在贸易、制造业、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实力在全球都具有影响力,他期待巴基斯坦能与大湾区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南方日报记者 黄舒旻 洪钰敏
A03、A04版策划:林焕辉 龚晶 统筹:冯艳丹 苏力 谭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