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年,基建狂魔一路狂奔,大搞建设。
房地产开发商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出现替代了国家改善民生所厄需的大量资金投入,民企更高效的运转体系亦能保证建设运行的稳定,从某种程度上抗衡国外游资的见缝插针,保持国内房地产市场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
结果是,我们的基建水平跃然而起,龙头房企渐成规模,城市建设需要的大量配套已然配备。
房地产市场繁荣时,国家支持,银行乐见,消费者买单,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可现在的局面是,房子建了又建,眼见他高楼平地起,却不见他楼建好。池子里的钱越来越多,老百姓却花不动了,高额的房价掏空的不仅是6个钱包,更是预支了未来几十年的消费支出。
于是,买房除了刚需,不再是消费者心中万无一失的保值、增值项目,消费的踯躅、政策风向的改变后,直接的结果便是,房地产市场曾经的繁荣不见,一落千丈。
消费者慌了,市场变了,再也不是当初那般上车就是赚钱的买房市场了。
人们惊觉,原来,买房,也是可能会被套住了。
这才是市场本来的样子,月有阴晴,市有盈亏。
我们只是被一时的繁荣蒙住了双眼,以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兜底的,却不料,那张兜底的网早已不在。
当“拆迁”变为“搬迁”,宣告了拆二代的消失。
同时,也宣告着,房地产市场早已不是当初那副模样。
大红利时代宣告结束,风口已改。
风紧!扯乎!
三
转折点悄然出现。
政策、财政的收紧,会持续将池子里四处扑腾的小鱼小虾挤出市场,给一些抱着暴利、套现思想的大企业上了一道束身绳。
作为支柱性产业,房地产需要缓着陆,是以,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必须徐徐图之。
最近几年,国家上马了大量廉租房、人才公寓等项目,国企、央企接过民营企业手里开发大棒,开始强力介入房地产开发市场,缓慢回归到国有制+私企共同开发的模式。
这样的好处,防止哄抬房价,控制开发风险,降低银行风险。
坏处嘛,土地财政尚未转型,各地政府仍有不死心试探者,坐等收钱和费力开发之间,怕是易者多,难者少。
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是必须经历的阵痛。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更好的将来。
而商品房预售制度,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公平交易,亦是将未知风险转嫁给老百姓。
商品房预售制度,必是刀俎鱼肉,宰与不宰,只待时日。
四
本文由彭豆儿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