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元前134年,匈奴的军臣单于,也就是冒顿单于的孙子要求再次和亲,这可把汉武帝气的,因为这位军臣单于经常放弃和亲政策,很不消停,即便汉朝将公主送过去,军臣单于时不时的也要带人劫掠汉朝的人口和财富。
因此当军臣单于要求再次和亲,汉武帝便召开了君臣会议,让群臣们一起来讨论,到底要不要对匈奴发动战争。
朝堂之中分为了两派,其中主战的以大行令王恢为主,主和的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主。
王恢在边境当过官,又参加过针对南方闽越的军事行动。他认为匈奴喜新厌旧不讲信用,经常背信弃义,所以还不如拒绝和亲准备打仗。
而韩安国认为,匈奴的土地过于贫瘠,即便战争打赢了也没啥好处,还需要耗费巨大国力,得不偿失。因此还不如不要打,继续实行和亲政策。
讨论的最终结果,还是主和派取得了上风,可能是汉武帝也还没做好战争的准备。但第二年,一位生活在边境马邑的商人,聂壹的富豪找到王恢,说匈奴和汉朝刚刚和亲,对汉朝的警惕性非常低,因此这个时候是进攻匈奴的最好机会。
于是王恢将聂壹的意见总结一下便上呈给汉武帝,于是汉武帝继续开会,一辆开了好久好久的朝廷会议,汉武帝才最终决定,对匈奴发动战争。
二,马邑之战的经过
这场战争,聂壹也是做了不少事情的。首先,聂壹跑到匈奴那见到军臣单于,取得信任后说,他可以把马邑令守干掉,这样就可以将匈奴军队放入马邑城内,让匈奴占领马邑。
这把军臣单于高兴的,立马就让聂壹回去。聂壹回去后,找了个死囚犯,将他人头砍下来后便挂在马邑城外,匈奴的探子看到后就赶紧回去禀报军臣单于,说马邑太守被干掉了,军臣单于可以带着军队过来占领马邑了。
就这么的,军臣单于立马亲自率领10万大军前往马邑。而与此同时,汉朝集中了三十万大军十面埋伏,就等着匈奴军队进入马邑,随后瓮中捉鳖关门打狗了。
但事情往往事与愿违。
军臣单于一开始就没有长期占领马邑的打算,因此在进军的过程中军臣单于并没有急速进军,而是一边掠夺一边前行。
就这么的,军臣单于发现,他们一路上是劫掠到不少牛羊,但是牧人,却是一个都没有碰到。
碰巧他们又经过一个烽燧,军臣单于心血来潮占领了这个烽燧,于是就俘虏了一个小官,最要命的是,这个小官知道汉朝的军事行动,为了活命,他便全盘托出,将汉朝的军事行动全部都说了出来。
这可把军臣单于给吓得,虽然他觉得自己很厉害,但也不认为10万人能打得过30万人啊。赶紧的啥都不想立马撤退。等埋伏在马邑四周的汉朝军队反应过来,早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匈奴撤退。
这次战役,汉朝无功而返,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让汉武帝龙颜震怒,即便太后求情也没有用,汉武帝最终还是赐死王恢。
三,马邑之战的影响
马邑之战随着王恢的自杀落幕,但为什么一场无功而返的战争,会改变汉朝的财政结构,进而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经济发展呢?
原因在于,这一次战争标志着汉朝和匈奴的彻底决裂,汉朝就想着要如何灭掉匈奴,而匈奴也不再相信汉朝,不指望和平。从此双方展开无休无止的战争,导致想要结束战争,都不可能了。
而战争,毋庸置疑是会给汉朝带来巨大影响,最直接的,庞大的军费要从哪里来?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帝国的财政崩溃,也正是如此,为了筹集军费,应对财政危机,汉武帝不得不放弃汉朝一直实行的宽松财政税收制度,开始各种各样的想办法赚钱,增加帝国的财政收入。
汉武帝之前,汉朝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税。但要想维持针对匈奴的战争,仅仅依靠农业税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汉武帝先后实行卖官鬻爵,又发行减值货币,还征收商业税,但仍然无法满足战争需求。
直到后来,汉武帝才发现,要想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就得垄断自然资源开办国有企业。为此,汉朝建立起一套复杂的国有制体系,后世的各个王朝都在学习和改进汉武帝的这项经济举措,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不也是能从中找到汉武帝时期,经济体系的影子吗?
马邑之战,令汉朝和匈奴开始爆发大规模战争。因为经常打仗,就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当时汉武帝手上没有那么多的钱,于是汉武帝就得想办法去多赚钱,从而建立起这套复杂的国有制体系。
从这个角度而言,即便是到今天,我们都仍然受到这场战争的影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