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端来看,近年来不断扩大的公招、国有企事业招聘,以及持续火爆的娱乐圈,实际也给了青年人就业一个非常不好的导向。特别是公招和事业单位招聘,都设定了必须是应届毕业生的条件,更是导向错误。正是因为导向出现了问题,才导致高校毕业生不想到企业、到基层、到农村工作,而是都在“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盼望着自己能成为一名公务员、一名事业单位人员、一名国企员工。
可以理解,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应届毕业生有更多工作岗位,却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青年人的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过去,一直强调年轻人必须到企业、基层、农村锻炼,然后依据能力提拔或选派到机关和事业单位,避免从校门到机关门,养成衙门作风、官僚主义。而现在,政策上就形成了鼓励从校门到机关门的导向,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到企业、基层、农村工作呢?而且,公考时,还制定了一个35岁的年龄门槛线,就更是让青年人“非公不嫁”了。
相反,如果对公职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招聘,必须具有5年以上企业或基层、农村工作经验,那么,年轻人的就业选择观就会大大改变,企业对人才的选择效率也会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会更加明确,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和水平也会大大增强。因为,选拔到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懂得基层、企业和农村的疾苦,服务意识会更强,而不是一副官场模样和衙门作风。
同时,对娱乐圈等行业过于放纵,对金融行业等的收入监管过于放任,也导致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过于看重挣钱快、挣钱多的行业和领域,而不注重需要时间、耐心和毅力积累的行业和领域,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想要青年人更多投身企业、扎根科研、重视实业,就必须对娱乐业等加强规范,尤其是收入行为规范。否则,正确的导向很难形成。
所以,解决青年高失业率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要深入问题的根源,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尤其是公考制度,必须尽快改革,必须从企业、基层和农村选拔,而不是应届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录,这是种错误的政策导向,需要纠正和完善。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眼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利益,要两者兼顾。否则,会出现太多基础研究的博士生、硕士生到街道、居委会当一般工作人员的现象,这是真正的人才浪费、资源浪费,是给人才一个错误导向和信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