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贵母死,一项有悖人伦的制度,北魏雄主拓跋珪为此丧失了性命

日期:2023-07-03 12:11:19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拓跋珪幼时,拓跋代国被前秦所灭,在母亲贺氏及贺兰部的左右下,缚父请降,到前秦都城长安后,获罪被徙往蜀地。在重返代北后,母子一度流亡独孤部。独孤部刘显意欲谋害拓跋珪, 贺氏设计使他躲过一劫,逃奔贺兰部。刘显部发生动乱后,贺氏也回到了贺兰部。

拓跋珪受到了贺氏之兄贺兰部首领贺讷的欢迎,但贺氏之弟贺染干常常带兵围逼贺氏母子行辕,在此剑拔弩张的危难时刻,贺氏挺身而出,斥退了贺染干。最后,在贺氏之兄贺讷及其他人的拥护之下,拓跋珪终于在牛川登上了代王位。

也就是说在建立皇权、成就霸业的道路上,母亲贺氏及贺兰部的支持和帮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鲜卑族长久以来存在的崇高母权,以及在女性持家、参政甚至从军习俗的影响下,北魏女性地位仍高于任何古代王朝政权下的女性。在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体系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王朝中,北魏则出现了“举朝略是无妾,天下殆皆一妻”的特有现象,这也成为北魏女性拥有较高家庭和社会地位的直接体现。

北魏建国后,为了巩固拓跋部与部落联盟内部其他部落的联系,拓跋珪先后娶了来自贺兰部的贺氏、来自独孤部的刘氏、来自段部的段氏,以及来自乌桓的王氏和来自后燕的慕容氏等人入后宫。这些人的儿子一旦继位,她们便会联合母家势力控制朝局,乃至影响皇位传袭。

在北魏“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两种权力传承模式存在两种势力的明争暗斗,直接表现为拓跋珪和其生母献明皇后贺氏间的矛盾。

拓跋珪主张摆脱母权的干涉,实现皇位的父子相传,而贺氏则支持兄终弟及,实现母族的长盛不衰。随着拓跋珪长子拓跋嗣出生,这种争执越发紧张。

贺氏及贺兰部支持拓跋珪的弟弟、自己的幼子拓跋觚继任,只有这样自己才可以长期把持着最高权力。拓跋珪则致力于摆脱母亲及母族的掣肘,意图以长子拓跋嗣继位。

面对鲜卑族长期以来的母权干政传统,拓跋珪借后燕之手,杀害了幼弟拓跋觚,解除了他对皇权的威胁,并使母亲贺氏抑郁而终。

拓跋珪深刻意识到古今不胜枚举的皇子年幼、母后专权的例子,母后势力对皇权的严重威胁,必须想办法遏制这种现象的出现。为此,他仿照汉武帝杀钩弋夫人赵婕妤而立其子刘弗陵为皇太子的事,提出了“子贵母死”的方式并以此为后宫常制,用以避免后宫、外戚干政,使皇权长久牢固。

北魏天赐六年 (公元409年) ,拓跋珪决定立长子拓跋嗣为皇储,于是根据“子贵母死”制度,赐死其生母刘贵人。

拓跋嗣难以理解父亲残忍的做法,惹得拓跋珪大怒,拓跋嗣迫于无奈放弃皇太子,选择离开。

拓跋珪见此情形,又打算立次子清河王拓跋绍为皇储。或是由于感情的缘故,没有像处死刘氏那样迅速实施“子贵母死”,先是囚禁了其生母贺夫人。贺夫人并没有就范而是秘密送信给其子。拓跋绍闻信。即与帐下密谋。发动政变。串通平城皇宫宦官和宫人。爬过宫墙。潜入拓跋珪的住所天安殿, 将38岁的拓跋珪杀死。

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因皇帝年幼,后族掌握朝政的现象不断发生,北魏实行的“子贵母死”制度,皇帝将储君的生母赐死,待新皇帝登基后, 外戚已失去了影响制约皇权的势力和能力,在短时间内在限制了后族干政,确保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严得到保证和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这种制度对于北魏也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几代北魏帝王的皇位几乎都是牺牲自己母亲的生命换来的,在每个人的内心都烙上了深刻的印记,造成了北魏拓跋宗室的内乱,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后妃们对生育皇子的强烈渴望,甚至期盼自己所生的不是皇子。

事实证明,没有出现母系外戚干政,但出现了保姆或乳母干政。

皇储年幼丧母,生活起居皆需要保姆或者乳母的照料。时间久了,储君自然会对自己的保姆或乳母产生母子般依赖和亲近的感情。当他们即位之后,即便保姆或乳母出身低微仍会被新即位的君主奉为母后,甚至得到太后般的待遇,如太武帝拓跋焘的保姆窦氏、文成帝拓跋浚的乳母常氏等,都参与朝政,外戚当官,玩弄权术,都曾对当时政局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滋生了保姆、乳母干政的现象,并没有使妇人远离政治的舞台。

实际上,北魏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有三种皇太后,一种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种是皇帝的保姆,还有一种是前任皇帝时运气好没生儿子而活下来的皇后。到了宣武帝拓跋元恪在位时,宣武帝并没有赐死太子元诩的母亲胡太后,实际上子贵母死制度已经终结。

略微注意地去观察一下历史,中国历史在清朝还有一起“子贵母死”的例子。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12岁的阿巴亥嫁给43岁的努尔哈赤,生下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正月,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攻打由明朝重将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身受重伤,大败而归,后因毒疮突然发作,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努尔哈赤尸骨未寒,35岁的皇太极为夺取皇位,抓住时机,乘乱率几位大贝勒闯入阿巴亥的后宫,传达所谓的“帝遗言”,强迫阿巴亥从先帝之命而殉葬。阿巴亥当时37岁,正值盛年,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出于对尘世的留恋和对爱子的牵挂,阿巴亥百般支吾,希望事情能有转机。但诸王寸步不让,阿巴亥在被逼无奈、山穷水尽的情况下,自缢殉死。

责任编辑: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