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学校一天五次打卡,早上七点前,上午十点前后五分钟,中午十一点,下午一点半,下午五点半——这五个时间段,打卡机附近简直就是一道景观,最初一段时间很多学生都在好奇观看。
真不知道学校领导们害怕什么?老师们不停地去打卡真有必要吗?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必须准时出现,老师们是机器吗?
教案必须手写,每课教案不能低于5页,每周必须听课三节……。学校有太多类似的规定了,这真的好吗?备课时把内容写在教科书上不行吗?难道非要把教参书的内容抄到教案书上?网上现成的教案,修改后打印出来不可以吗?巨大的时间消耗真的有意义吗?
机械冰冷的制度背后,没有一点人文关怀,看似大家都一样,很公平合理,实际上是学校领导的集体懒政。
“量化考核”对老师们非常重要,谁也不敢不重视,因为考核结果决定着你拿多少绩效工资,能否被评为优秀,能否晋升职称!当老师们无力抵抗现实的威逼,只能躲进思想的旮旯。
对老师来说,“量化考核”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教学成绩,教学成绩是什么?不就是学生们的考试成绩吗?学校和家长评价一个老师好坏,教学成绩是第一位的,这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评价方式,不正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吗?
有多少老师的工作仅仅是在教书,唯独忘记了育人!难道是他们不想育人?
本应以思想引领、情怀交流体验作为职业特征的“良心”行业,沦为毫无人格、尊严、学术引领价值的体力劳动,哪还有什么时间、心思去育人呢?为什么好多学校的班主任都是被逼着做的,因为那首先是万分繁重的体力活啊!
严格、单一的“量化考核”,何止废掉了老师,已经让老师们迷失了方向,也使教育走上了歧途。
“良心”无法被量化!给老师空间,让教育回归初心,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课时多少,成绩排名看似公平,但是却产生了错误的导向,只能让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从而忽略了教育真正该有的样子。
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看重外在的东西了,学校领导只知道看升学率,只知道看老师们组织了哪些活动,只知道要求拍照留痕,只知道看能摆上桌面的东西……,但是教育的内核——“育人”功能却不能被量化,是不能用具体数据来体现的。
学校不是生产统一规格产品的工厂,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老师也不是流水线旁的工人,绝对不能像考核工人一样去“量化”老师们的工作。
面对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学生,老师只要大方向不错,不违背原则问题,应该给老师时间和空间,让老师的内心静下来,工作慢下来,让教育回归“润物细无声”育人本质。
写在最后“量化考核”正在让老师们迷失方向,也让教育失去本心。我们静下来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走的太快了?或许我们需要放慢脚步,让教育慢下来,让老师静下来,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不是更好吗?
我是教而育之,感谢您的阅读,也感谢您的转发、关注、评论、收藏、点赞。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