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休牧、轮牧到禁牧,见证了达拉特旗人保护生态的决心,也扎扎实实实现了草原生态的持续向好。“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草原植被盖度明显增加,植物种群也有所增加,草原生态得到改善。”达拉特旗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禁牧、休牧、轮牧,是智慧的牧民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草原休养生息的法宝。在国家支持下,内蒙古连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将严重退化沙化、不适宜放牧利用的草原划为禁牧区,禁牧区以外的草原落实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科学核定载畜量,减轻天然草原压力,并给予牧民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近年来,全区每年有4.04亿亩草原通过禁牧得以休养生息,6.16亿亩草原通过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140多万户农牧民从中受益。
2021年起,国家继续实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内蒙古3.8亿亩草原落实禁牧制度,5.9亿亩草原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严格的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使全区牲畜超载情况得到初步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草原自我更新修复能力得以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同时,在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倒逼和奖补资金的引导和支持下,农牧民逐渐改变落后的养畜方式,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最严制度,护美丽草原绿意盎然
夏日,行进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的扎赉诺尔露天矿区,曾经的排土场、大矿坑已经披上了“绿衣”,与草原连成一片,让人分辨不出是矿区还是草原。
前些年为了发展,多地上马露天煤矿和非煤矿产业,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生态环境压力,让草原受伤。
“到2025年,全部矿山达到国家或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不符合绿色矿山标准的矿山企业逐步退出市场,自然保护区内的矿山企业到2020年全部退出。”一声令下,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工矿企业全部关闭退出,并将六成以上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不再在草原核心区规划建设风电、光伏项目。呼伦贝尔严禁在草原上乱采滥挖、新上矿产资源开发等工业项目,明确已批准在建运营的矿山、风电、光伏等项目到期退出。百年老矿扎赉诺尔露天煤矿实施精准修复,矿坑植被覆盖度由0.8%恢复到90%以上,曾经的“人造天坑”成为“天然氧吧”……
矿山修复,还绿草原,“生态短板”变“生态样板”。有力的行动,源于最严格的草原保护制度。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先后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不断加强草原保护力度。将全区87%的面积划入限制开发区域,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内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外基本草原和一般草原分类,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实行严格管控,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设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马突破资源承受能力的项目,从源头上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
严格落实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工程建设项目使用草原需求,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建设项目和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占用草原。
与此同时,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开展破坏草原林地专项整治行动,严肃查处擅自改变草原用途、非法批准征占用草原和未经批准征占用草原的违法案件等。截至目前,全区各地排查核查发现的31240个问题,已经全部得到有效整治。
“到2025年,基本草原面积稳定在2600万亩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以上。”逐绿前行,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必将更加牢固绚丽。(记者 霍晓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