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刘邦虽然坐稳了江山,七位实际处于割据形势的异姓诸侯王们,只是表面上效忠刘邦罢了。而刘邦,实际上他更是极其不情愿的。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不过,和周朝层层分封的分封制度有所不同的是,汉朝的封国,王国下面就是郡,侯国下面是县。实际上,大致上直属汉朝中央的郡,有二十四个郡,其余七个异姓诸侯国,总共管辖有二十二个郡。
楚汉战争
二、高祖时期的封国形势
7个异姓诸侯王国:
汉朝建立之后,七个异姓诸侯王封国,分别是:
1、燕王臧荼,都于蓟县,获封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六郡之地。
2、韩王韩信(不是那个军事家韩信),都于阳翟,获封颍川一郡之地。
3、赵国张耳,都于襄国,获封邯郸、巨鹿、常山三郡之地。
4、楚王韩信,都于下邳,获封东海、会稽、泗水、陈、薛四郡之地。
5、淮南王英布,都于六县,获封九江、衡山、庐江、豫章四郡之地。
6、梁王彭越,都于定陶,获封砀郡一郡之地。
7、长沙王吴芮,都于临湘,获封长沙、武陵二郡之地。
西汉前期形势
这七大异姓诸侯国,几乎占据了大半个汉朝疆域。刘邦为了加强皇权,不满于整整半壁江山被这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叛变谋反的异姓诸侯王所占据,很快刘邦就开始有所行动了。
从刘邦称帝开始,直到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病死,在这六、七年的时间里,刘邦和这些异姓诸侯王的斗争,成为当时的主要内容。
刘邦一步步打击和消灭这些异姓诸侯王,是为了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统一,同时削弱和消灭楚汉战争以来残余的这些地方割据势力。
七国当中,燕王臧荼首先反叛。毕竟,臧荼是项羽分封的燕王,在楚汉争霸战争之中,只不过是因为迫于形势,只好暂时投降刘邦。刘邦坐稳天下,对于项羽的旧部采取了捕杀的政策,这也导致臧荼害怕刘邦总有一天对对他动手。于是乎,臧荼决定率先动手。
讨平异姓七国
刘邦大怒,立即率兵征讨,大军一至,燕国的叛乱随即被平定,叛军四散而逃,臧荼被杀。臧荼死后,刘邦并没有立即取消燕国,而是改立儿时老友卢绾为燕王。不过,卢绾后来也背叛了刘邦,这是后话。
接下来,刘邦接连杀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赶跑了韩王韩信,击败了淮南王英布,废除了赵王张敖(张耳的儿子),加上燕王卢绾后来叛逃,七个异姓诸侯国,被刘邦搞定了六个。
而剩下的长沙王吴芮,由于比较恭顺,而且实力最弱,因此只被处于削弱的状态,而未被刘邦消灭。长沙王国,后来更是传了五代人,最终由于后继无人而被除国。
在这七大异姓诸侯王当中,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被后人奉为“兵仙”,他作为汉军统帅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为刘邦夺取天下可谓是劳苦功高。不过,正因为功劳过高,导致功高震主,刘邦对于这样的一位异姓诸侯王,更为忌惮,因此韩信实在是非死不可了。
消灭了异姓诸侯王的威胁,刘邦鉴于秦朝的覆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子弟在地方拱卫皇室。于是乎,刘邦在解决了异姓诸侯王国的同时,开始大规模分封刘家子弟为同姓诸侯王,建立了一系列的同姓诸侯国。
同姓王分封
分封同姓诸侯王国:
从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开始,刘邦陆续分封了九位同姓诸侯王封国,分别是:
1、楚王刘交,都彭城,获封彭城、东海、薛三郡之地。
2、齐王刘肥,都临淄,获封临淄、胶东、胶西、济北、博阳、城阳、琅邪七郡之地。
3、赵王刘如意,都邯郸,获封邯郸、恒山、中山、巨鹿、河间、清河六郡之地。
4、代王刘恒,都晋阳,获封太原、雁门、定襄、代四郡之地。
5、梁王刘恢,都定陶,获封砀、东二郡之地。
6、淮阳王刘友,都陈县,获封陈、汝南、颍川三郡之地。
7、淮南王刘长,都寿春,获封九江、衡山、庐江、豫章四郡之地。
8、吴王刘濞,都广陵,获封东阳、吴、鄣三郡之地。
9、燕王刘建,都蓟县,获封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六郡之地。
以上九个同姓诸侯王国,外加剩下的独一个异姓诸侯王国长沙王国,正好是十个诸侯王国。
这十个诸侯王国,领地连成了一片,占有三十八个郡,中央直辖仅十五个郡。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同姓诸侯王由地方拱卫中央的形势。
刘邦本意,是想着这些同姓诸侯王国拱卫中央、保护皇帝,可实际上等到文景时期,事实则证明这一操作,实际上和当初分封异姓诸侯王一样,同属骚操作。
七国之乱
三、诸侯王国制度的改革
诸侯王国对于中央集权的威胁,到了文景时期就表现得非常典型了,而解决这些诸侯王国的威胁,也变得十分迫切起来。
毕竟,这些诸侯王国隔了两三代人之后,即便拥有血缘关系,但是和皇帝的亲戚关系,仍然也会变得疏远起来。
文帝时期,采取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的策略,分齐国为七国,分淮南为三国,形成了总计为十七诸侯王国的形势。不过,文帝同时还采取了削弱诸侯王国领郡的策略,部分调整了诸侯王国的领地。
景帝时期,诸侯王国和中央的矛盾更为尖锐起来。景帝采取了“削藩”的策略,以应对这些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在爆发“七国之乱”之前,诸侯王国已经形成了二十二个诸侯王国。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的“七国之乱”,主要是由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发动的叛乱。
这场叛乱的爆发,再一次证明,拥有一定实力的地方诸侯王国,不管是否异姓还是同姓,都会对国家形成地方割据的威胁。诸侯王国的存在,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统一,不仅没有成功拱卫皇室,还直接威胁起了皇权。
这场叛乱,虽然看起来几乎席卷了半个国家,但是从公元前154年的正月到三月,也就仅仅是三个月时间,七国叛乱就被彻底平定。平叛之后,七王皆死,七国除了楚国更换新王之外,其余六国都被废除。
伴随着七国之乱的平定,汉朝中央政权更为加大措施限制和削弱诸侯王国,特别是在武帝时期,诸侯王国的权力彻底被废。
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度
首先是通过推恩令,把诸侯国领地除太子之外的诸子也进行封侯。这一来就将诸侯王国的领地越分割越小,几代之后,诸侯国王室几乎再无封地,直到再无力对抗中央。
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中央直接取消诸侯王国任命官员和收取赋税的权力。诸侯王国的治理,不再由诸侯王进行直接管理,而且转由朝廷派来的“国相”负责。通过这样操作,诸侯国王被架空,领有的诸侯王国变成了一种爵位殊荣和食禄依托。
诸侯王国也就变得和普通的地方郡级单位差不多的地位,王国和郡一样,都是直属中央管辖。
至此,诸侯国王彻底被削弱,汉初十分奇葩的诸侯王国,再也无力形成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诸侯王国和地方郡级单位相当
四、学习和推荐
本书并非按照传统历史书以时间线的记述方式,而是先以要素作为章节基础,从地方制度的起源历史出发,再结合各项变迁和规律,通俗易懂,让读者能迅速掌握2500年来各种不同类型的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历史。
本书原价
68
56
); }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学习
创作不易,请读者朋友们多给些点赞、评论和关注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