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当地的男丁。近水楼台先得月,只要是年龄到达成年人的标准,吐蕃要求他们义务服兵役,如果由于自身的健康问题或是家里的私事等原因不能依法服兵役,该男子需要合适的人选代替他服兵役,或是由欠债人代替。
其次是征用其他少数民族的男子。
比如据《新唐书》等史料记载,唐朝中后期吐蕃经常征伐突厥、吐谷浑、党项以及云南数万泸北兵,每次征战军士多达几十万,几乎超过了本民族的固有队伍。
三是征用居住在吐蕃的唐朝人。
这些人由于各种原因滞留在吐蕃,或在吐蕃境内有长期的居住权并为吐蕃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们也是吐蕃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些人包括战败被俘或和军队走散的唐军将士、被吐蕃军队掳来的唐朝百姓以及城池沦陷后的属民。
他们对于吐蕃具有独特的作用,由于他们对中原情况比其他民族的人更熟悉,一般充当吐蕃军队的军事向导、间谍或参谋。
(2)社会范围全面
吐蕃不仅会要求男子参军出征,其他的社会群体只要符合条件,或是身体允许,都在征兵范围之内,包括妇女、老人和小孩。
这些都不是直接上战场作战,而是为前线的成年男性士兵提供充足的粮食后勤保障,这在吐蕃的制度中有专门的称呼——庸。
据北宋类书《册府元龟》记载,宋太宗听说吐蕃军队中服役的人数一共有五万九千余人,只有三万人是作战的精壮劳动力,剩余的都是未成年的低龄童子军,是为了防备军队人数不足的后备军。
由此可见吐蕃军队中有幼童服兵役确实存在。
除此之外,吐蕃的火攻还有幼童出场,在正式的成年男兵失去作战效用或久攻不下时,幼童的作用就凸显了。
根据历史的记载不难发现,吐蕃军队喜欢在食物充足的秋季对中原王朝发动进攻。如果攻城遇到困难,小孩就配合士兵捕捉麻雀,仿效战国时期田单的火牛阵,在麻雀身上拴草火绳放飞到敌军城内,使其草木房子燃烧。
吐蕃军队趁敌军救火之际突然进攻。
另外据《新唐书•吐蕃传》和《册府元龟》记载,吐蕃的法律严格,加上藏区特有的经济特点,物质财富包括粮食贫瘠,军粮待遇全靠士兵作战时抢;
出征之前的补给费用不固定,战场上斩获的物资都归自己,行军作战粮草兵马武器装备必须自理,这就客观上激发了吐蕃士兵的士气和勇气,推动战争走向胜利。
二、军事编制1、军事组织
(1)军区划分
吐蕃的军事组织划分和中原王朝的制度相仿,体系完备,规范严整,全境由军区和千户府组成,后世的史学家一般称之为“吐蕃五茹六十一东岱”。
“茹”和“东岱”都是当地的藏语,“茹”翻译成汉语是“羽翼”的意思,即以羽翼辅助国家的安全,相当于中原的军区或行政区。
吐蕃全境划分卫茹、约茹、叶茹、藏茹、孙波茹,每个茹又分为上下两个支茹,各个支茹以不同的马匹和旗帜来区分名称和武装队伍。
“东岱”指的是汉语中的千户,千户府具备军事和行政双重性质,是吐蕃军队基层军事机关和兵役机构。
每一茹定制十个东岱共有四十个东岱,再加上吐蕃和突厥、孙波边界的十个东岱、孙波当地的十个东岱、一个通颊东岱,总共六十一东岱。
(2)军队组成
根据流传下来的西藏历史记载,吐蕃军队主要有禁卫军、戍边军和城防军等三支部队。
禁卫军的机动性较强,吐蕃本部共有东西南北四个禁卫东岱三万余人,平常担任吐蕃王室的警卫保护任务以及参与特殊的军事行动;
东北部边境的三支戍边军部队相当于汉家王朝戍守长城的边疆队伍,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总体安全;
吐蕃还从各部落选拔体格健壮的武士组成城防军,主要负责日常的守城、皇家贵族防卫。
2、军事官职
赞普是吐蕃国家军事行政的最高元首,主要负责任命文武百官、检阅并调动部队、偶尔御驾亲征、日常巡视边境。
权力地位仅次于赞普的是尚论大臣;尚论的下属是各茹的主帅与副帅,也就是茹本和副茹本。
茹本翻译成汉语是“翼长”,亦即军区的最高军事兼行政长官,具体负责执行军队的统领、调遣和征伐等事宜,根据吐蕃旧俗,当地最大的氏族部落长担任茹本。
吐蕃茹本以下分别是千总/小千总、五百总长、百夫长、将头、兵士;六十一个东岱的最高军官是千总(千户长、东本);三大戍边军(勇武军)的总军官是代本;人数不足千人的军队总军官是小千总,千总之下设两个五百总长,下面管辖五个百夫长。
兵士分为“桂”“庸”两种,“桂”为参加军旅战斗的武士;“庸”为专门司职生产的随军奴从。
三、军事奖赏1.政治方面
在政治上,吐蕃军队主要采用军功告身制度和赏赐虎皮马垫两种方式褒奖作战勇敢者。
告身制度是仿效唐朝章服制而颁发的官阶品味制,以区别军官在政治方面的身份,从高到低是琴瑟、金、金饰银上、银、熟铜。按照吐蕃军队将士在战争中所立军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级别的告身。
吐蕃军事的最高统帅赞普对获大军功者赏赐自己的座帐虎皮马垫,以显示其对精锐部队战功的信任。
2.经济方面
在经济上,吐蕃军队主要采用军功授田、缴获归己等方式褒奖作战有功者。
战争结束后按照军功大小授予军官不同的田地,农民有时租用军官的田地。
如果有战争阵亡的将士,吐蕃的赞普会赏赐给他们的子孙后代奴隶、土地,并把这些内容写到了吐蕃的法律和盟约中,以条文形式确定落实经济赏赐。吐蕃将士在战场上的所有战利品,缴获归己以达到给养的目的。
3.人员方面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军队主要采用军户甲门和厚礼荣葬两种方式褒奖作战阵亡者。
据吐蕃王朝规定连续几代战死疆场的,其家庭被设立为“荣誉甲门”;对在作战中勇猛顽强而牺牲的将帅士兵,赞普会亲自在山坡上修陵栽树,并在墓碑上绘出猛兽图案以示纪念;
如果有临阵逃脱或是作战不力的人员,松赞干布挂狐皮对其进行侮辱,以虎豹皮的尺寸大小来决定勇者的等级和地位的高低,整块豹皮制的长袍是吐蕃军队中最大的奖赏。
四、军事战略战术1.整体战略
(1)与周边民族缔结同盟
受限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吐蕃只能联合北面和东面的少数民族政权,赞普一般通过政治联姻与吐谷浑、小勃律等部落缔结军事同盟,对内维护以高层贵族为核心的统治集团的利益,以绝对的优势压制党项、吐谷浑等各部族;
对外通过政治联姻拉近与周边政权的距离,维持部落民族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壮大自身实力,消除不利于国家发展的各种掣肘。
(2)将帅自主以军事强国
吐蕃王朝允许在外征战过程中的军事统帅自主发挥,使吐蕃军队可以施展各自的本领与才华,根据实际战况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做出最利于己方的军事决策。
除此之外,吐蕃军队用军事化的手段壮大经济的策略,破坏唐朝的军事基地并疯狂掠夺人口、牲畜和财产来补充军需,起到震慑唐朝军民士气、断绝唐军兵粮供给的作用。
2.具体战术
(1)兵力优势
吐蕃军队相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兵种来源复杂,而且可以短时间内调集大量的军队,以数量的绝对优势压制敌军。
在长期的作战实践中,吐蕃赞普和统帅总结出在兵器装备普遍落后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兵力上的优势为自己争取胜利筹码。
唐中宗时期,吐蕃赞普将数十万兵力屯驻在大来谷,征集四十万兵力于承凤堡对抗唐军。
(2)巧用地形
吐蕃境内地势险要、沙土弥漫,自然条件恶劣,吐蕃利用自己天然的地理优势据险固守,或设置埋伏,或创造假象诱敌深入,集中大规模的优势兵力一举歼灭敌军有生力量。
吐蕃军队利用唐军对于环境的陌生感展开伏击,减少与唐军的正面交锋,诱敌深入;他们先派遣小股骑兵迷惑敌军,同时仔细勘探作战的路况和环境特点,之后充分利用其机动性强的优势突袭,选择在开阔地区作战,争取速战速决以避免大量消耗;
强调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安营扎寨,方便顺着地势增强进攻的力度,也能以山地为依托退守。
(3)情报战术
据后世的西藏历史记载,吐蕃军队充斥着大量的斥候军,在作战前特别重视使用间谍刺探情报,设置哨兵日察烟尘,夜探响动,遇到可疑情况向上级报告;
每个吐蕃驿站按规定要安排三至四名斥候,并且固定任职两个月以有利于侦察工作的交接,比如唐朝时吐蕃军队利用叛逃吐蕃的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带来的消息,精准掌握了吐谷浑虚实底细,并一举攻入吐谷浑境内。
参考文献[1]贺冬.轴心制度、社会控制与军事博弈—吐蕃军事制度研究述评[J].西藏大学学报,2016.
[2]贺冬.吐蕃军事制度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2.
[3]何峰.论吐蕃的军事战略与战术[J].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7.
[4]贺冬.吐蕃军事战略战术简论[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