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一种特别重视仪式感的生物。
上溯到周朝,《诗经·豳风》中曾记载:“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古时候的人们,在六月吃郁李、葡萄,七月煮葵菜、豆子,八月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顺应自然规律、季节更替的行为轨迹,在长久岁月的惯性之下,成为了人们最原始的仪式感。
每天的早晚问候,每周一次的家庭电话,吃大餐前必须拍照,吃饭时候看综艺节目,甚至是每个月1号的“X月,请对我好一点”的朋友圈文案,这些“小确幸”都是日常生活里的仪式感,提振着生活的趣味型。
李安导演的电影《饮食男女》中,曾任大厨的父亲,要求三个女儿每个周日晚上都必须回家吃饭。通过周日晚餐这样的仪式,以一桌子的美味佳肴为载体,维系着两代人的亲情联系。
除夕夜的春节联欢晚会,情人节的玫瑰,端午节的粽子,圣诞节的圣诞树,元旦的跨年烟火,正是这些小小的仪式感,让我们对平淡的日子多一些向往和期待。
每逢春节,只是为了那一顿团圆饭,一家老小、兄弟姐妹,无论在哪个国度哪座城市,都会不远万里共聚一堂,围炉共饮、举箸而食,只为在旧岁新年交替间碰个满杯,道一声新年好。为了迎接这样盛大的节日,一家老小都要裁新衣,制新鞋,全家一起大扫除,剪窗花,贴年画,挂灯笼,孩子们还会在枕头底下藏糖果。
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感呢?
知乎上有一个回答这样说:“人生于世,就像在一条漫长的暗黑河流里漂泊。而所谓的仪式感,大概就是人类于这河流上建造的闪闪烁烁的小灯塔。靠这些灯塔,我们才能标定我们的存在。”
这样的仪式感放在企业管理运行中也同样重要。
比如,要求员工穿正装、戴工牌,能让人们更有效地进入工作状态;比如每年年底或年初的尾牙宴,让员工能够更好地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比如重大项目的启动仪式,能够更好地让全体成员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再比如,逢年过节的企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