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这过程中,他也想过要放弃,他也曾扔过笔,撕过纸,但是为了父亲和这个家,他还是坚持了下去。
后来,国家为了抢救教育、准备复课而开始编写教材,身为知识分子的余秋雨也因此被从农场调回了上海,进入了复旦大学鲁迅教材编写组进行工作。
然而,余秋雨却偷偷地潜入了上海戏剧学院和复旦大学的外文书库,独自一人编写《世界戏剧史》,企图以此来与当时动荡的社会做抗争。
事情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顺利,他独自编写教材的这种行为被定性为性质极其恶劣的行为。于是为了避祸的余秋雨不得不逃到,浙江省奉化县一座封闭的老藏书楼里躲藏。
在此期间,他也没有放弃学习,他在躲藏的岁月里,将藏书楼里的中国历史文献,全部通读了一遍。这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暴风雨终有停歇的时候,余秋雨也得以下山继续自己的学业。此后,余秋雨凭借自己出色的文学才华和丰厚的知识积累在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同时在情场上他也是十分得意的。
中国最年轻的校长,却毅然辞职投身文学创作
余秋雨因为其出色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知识积累,使得他在34岁那年受到多位业内的前辈大家、资深教授的联名推荐。
在从来没有担任过副教授的情况下,破格晋升为了正教授,他也因此成为了当时全中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第二年,余秋雨由于在上海戏剧学院三次民意调查中均排名第一,而被提拔为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成为了当时全中国最年轻的高等院校校长。
同时因为其出色的工作成绩,曾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并且担任了诸如上海写作协会会长、上海市咨询策划顾问等重要职务。
这在普通人眼里已经是人生巅峰的事业,却不是余秋雨想要的。在担任了校长3年以后,余秋雨选择在这个前途无量的时刻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辞职。
他说他想要回归文学和艺术的本位,想要回归最真实的生活和最轻松的创作环境。
然而文化部、教育部都不肯接受他的辞职请求。于是余秋雨在三年时间内连续递交了23封辞职信,并表示如果还不批准他的辞职请求,他就直接表示此后不再来上班,就算吃处分也不怕。
于是上级领导不得不同意了他的请求。
文化苦行僧,一直在路上
辞职后的余秋雨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文学创作的事业当中去。但是与传统文学创作者埋头在书桌前一个劲写不同,余秋雨奉行的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思想。
他背起了行囊,拿上了纸笔,一路从上海走到了新疆,他将沿途所看到的祖国的大好河山都融入到了那本《文化苦旅》当中。用自己的文字将这一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传达了全中国的每一个人。
千禧年来临的时候,余秋雨曾受电视台的邀请,先后前往中东、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城市。穿越了诸多旁人不敢去的危险地带,并将这一切经历都用自己手中的纸笔所记录了下来。
他以每天一篇专栏的速度,让中国人民可以宛如身临其境般地了解到,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触及的异国文明。
在这之后,“9·11”事件震惊全球,全世界人民都将目光聚集到了中东那个被沙尘笼罩的地方,想要知道里面的实际情况。
已经年近六旬的余秋雨则在这局势最紧张的时期,直接走进了那块被恐怖所掌控的地方,用自己手中的纸笔将里面的实际情况传递给外界。
因此余秋雨成为了那个时候第一个向外界播报,恐怖主义控制地区实际情况的学者。
余秋雨曾说过:“路就是书”。他亲自跨越了世界上最危险的数万公里区域,只是为了追寻人类历史文明的本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行万里路”其实就是在“读万卷书”。
虽然人的一生极其短暂,不可能走遍世间的每一寸土地,但是只有真正走过、经历过、体验过,才能真正地体验到那每一种独特的风土人情。这便是余秋雨先生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精神。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