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中国古人,说到他,总让我想起梵高,他的人性光辉,照亮的不仅是后世国人的世界,更是跨过山河湖泊,令他国人敬仰。
他便是被后世无限赞扬的“诗圣”杜甫。他的一生亦是穷困潦倒,生平所写诗作更是无人问津。令人深感意外的是,跨越上千年的时光,前一段,杜甫的生平事迹竟然透过西方“文教首席”BBC的镜头娓娓向世人道来。
跳过了诗仙李白,却独独挑选了大多人读不懂的“诗圣”杜甫,可见影响力之大。
而提到杜甫,你会想起什么呢?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还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慨,甚至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落寞,“诗圣”杜甫在世人心中永远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和难以概括的多面。
你可曾想过,有个机会能面对面的看着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杜甫形象,以及他那个时代的众生在眼前演出一部活剧?
最近,一阳就来到了首都机场,亲身与这位千年前的古人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展开剩余79%走进首都剧场,一切场景都是熟悉的,不同的是戏剧,北京人艺把今年第一部原创大戏的舞台留给了这位诗人,可见重视。
这也是继《天之骄子》《李白》与《知己》组成的“文人三部曲”之后剧作家郭启宏又一次将创作对准了“文人”。“千秋诗史杜,独立自苍茫。”不知这部由新任院长冯远征亲自领衔主演的大剧,又能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大幕拉开,我第一个感觉是美,是简约,是精髓的展现。作为一部历史剧,《杜甫》的舞台古典大气。
写意的线条,金属感浓郁的架构,漫天飞舞的“神火幽花”,营造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空间感,以及一种人在画中走、诗中游的意境。
只见,剧中采用梦中梦的形式,用一段梦境实现多时空交汇的效果,让杜甫、苏涣、李白、高适、严武得以“相会”,引领我神游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戏中类似春秋笔法的铺排,比比皆是。纵观全戏,编剧着力写了围绕在杜甫心头的两件事:一是做官,二是作诗。而诗人毕生念兹在兹的这两件事体,前者屡屡蹭蹬,后者又不被时人所捧。
剧中的杜甫既窝囊又自恋,编剧把英语世界抑郁症的代名词“黑狗”(丘吉尔语)化用进来,舞台上幻听的诗人经常听到身后大黑狗在犬吠;而在世人熟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节,则索性把诗人前作“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形象地“演”了出来,舞台上杜甫挥动“小人竹”如同堂吉诃德手执长矛,在恍惚中大战风车,在无物之阵中左突右冲。
我觉得以往人们更多的是在仰视诗圣,但这部戏我们是在平视他。想探究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句?
这就必然要观照到他的经历,编剧并没有去写他是如何成为诗圣的,因为这名号是后世给他的,而是去着力刻画他在世的经历,而这段经历对于看戏的人来说其实可能会陌生。在舞台上并不是渲染这些悲苦,而是展现他苦中有乐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胸怀,传达生活中的真实与希望……
舞台上,随着诗人命运的起伏,一首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诗篇也自然流出,将诗人的生命感受和伟大人格融为一炉。
戏中的杜甫,在飘零坎坷的人生中有内心的困惑,更有高远的理想和不拘小我的豁达。他的人生境遇、高洁品格既令后人高山仰止,又具有真实可亲的一面。
随全体演员列队谢幕,人们仿佛才从那个千年之前的“诗之江湖”走出,爆发出阵阵掌声。
在我看来,从一代诗圣的伟大精神到一个文人的真实可爱,人艺舞台上的杜甫既是观众心目中熟悉的诗人,也是大家所不知道的凡人。这次算是真正用戏剧去靠近了他,艺术地解读他的内心世界。
兴趣之下,我还特意看了这部剧的台前幕后,原来,冯远征也是要求演员们在吃透理解的基础上,把这部戏独特的古典韵味和韵律传递给观众。
“郭启宏老师读了187本关于杜甫的诗和书,才写出了几万字的剧本,所以吃透剧本是非常重要,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冯远征就带着演员们用12天的时间读了24遍剧本。
看来,“保剑锋从磨砺出”,任何一部精彩的戏剧,都是心血的凝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戏剧如是,人生亦如是……
一阳
2022年10月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