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信息源头治理,打击虚假宣传,是规范在线培训的有效途径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在线培训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为企业培训员工,另一种是市场化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前者相对比较规范,而后者则良莠不齐。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表示,目前,有关部门并未对在线培训机构设置前置性审批环节,一些在线培训机构只是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成功,没有取得相应的教育资质审核,就在互联网上办学培训,入行门槛低是导致在线培训行业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在线培训机构通过网络广告虚假宣传蒙骗消费者,而在线下却没有正规的办公室。记者曾到一家在线培训机构的注册地探访,发现该地址位于一条乡村公路旁,周围没有任何与该公司相关的招牌、广告等,询问附近的居民、商家,也没人听说过这家公司的名字。
一些在线培训机构利用互联网隐匿性、虚拟性等特点发布虚假广告,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是从网络平台得到相关信息,很难分辨培训机构广告宣传话语的真假。前不久,记者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关键词“一级消防工程师”,点击进入了一个排名相对靠前的网站页面。页面在显著位置以网友问答的形式,列举了该培训机构几大优点,比如考试通过率高、押题准等。记者联系了这家培训机构,客服多次表示“报名资质不符合条件,机构可以代报名”“培训包考过”“包挂靠资格证书”等承诺。但在一些投诉平台上,记者发现,有很多消费者投诉这家培训机构“虚假宣传”。
对此,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崔西彬律师指出,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有相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与教育、培训等内容。
加强信息源头治理,是规范在线培训的有效途径之一。湖北维思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娟律师表示,今年5月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细化了互联网平台经营者责任,明确互联网平台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的,要履行记录并保存相关信息、主动发现和删除违法广告、建立投诉受理机制等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义务。“如果互联网平台经营者未查验广告主的真实身份及有关证明文件,未核对广告内容等未履行相应的互联网平台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时,互联网平台经营者将面临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还会被列入违法失信名单。”吴娟说。
此外,按照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先行赔偿。也就是说,如果社交平台发布的培训广告为虚假广告,消费者也可以要求平台先行赔付损失。
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建立“黑白名单”公示制度,消除信息不对称
记者对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平台上的相关投诉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对于网友的投诉,各地负责回复的部门不尽相同: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教育部门,还有的是街道办事处、社区等。
崔西彬表示,规范在线培训应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当前对在线培训行业的监管涉及多部门,各部门之间应积极配合以形成合力。例如教育部门发现无证培训机构时,可以同时通报市场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对在线培训机构作出处罚时,也应及时通过国家企业信息系统向社会公示。”
为了解决多头管理出现监管漏洞问题,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由北京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实施统筹、组织和协调工作;教育、科技、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业、本领域的监督和管理,即“谁是行业主管部门,谁管该行业预付卡”,行业主管部门不明确的,由指定相关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明确了包括在线培训在内的预付卡消费监管主管部门。
有的地方建立“黑白名单”公示制度,旨在消除消费者与培训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完善在线培训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21年底,人社部下属的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推出优质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及数字资源动态名单。上海、江苏等地也先后推出了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白名单”,供消费者参考选择。
“发布‘白名单’推荐目录,有助于消费者准确掌握在线培训平台信息,也有利于在线培训机构丰富培训内容、提升服务水平。”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不过,目前大部分的“白名单”主要还是针对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在线培训机构,尚未完全覆盖市场化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相关部门仍需加强针对这一领域的监督和管理。
河北保定市读者王强提出,对“关门跑路,换个马甲重新开始”的个别在线培训机构负责人,应加大信用惩戒力度,追究其法律责任,对有不良记录者应实施从业禁入制度。
针对在线培训机构通过虚假广告诱导消费者的问题,安徽望江县公安局民警崔执胜提醒:“消费者在选择在线培训时,不要有投机取巧之心。”崔执胜表示,他接触过多起办理特种作业证书被骗案件,不法分子利用短视频等社交平台诱导,甚至伪造虚假证书查询网站,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责任编辑: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