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要求教学范式的转化。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使得传统上只能依赖教师经验判断的学情分析、学生情绪和课堂教学效果等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进而使得教学由经验性过程转向科学性过程的范式转换。
再其次,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要求教学能力的转化。教师只有熟悉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价,充分掌握相关能力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式。
当然,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也为民族边疆地区开展教师精准培训带来了新的机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将有助于精准把握民族边疆地区的教育痛点和难点,目前各种区域教育大数据平台正在逐步将学生学业水平、心理状况和素质禀赋以更为直观、准确和全面的方式呈现;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将有助于精准诊断教师的基础,以知识地图和能力画像的方式精准诊断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将有助于精准供给教师培训的内容。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民族边疆地区教师精准培训的实施路径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义与数字中国、数字经济相一致,是教育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的革命趋势。从逻辑上看,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教师精准培训成为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教师培训的内容、形式、目标、机制都必须以一种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因此,全面教育数字化下的教师培训必然是一种精确到数字的呈现,而教师培训要想实现真正的精准化甚至是科学化,也必须注重其内在结构的数字化升级。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一门科学的真正完善在于数学工具的广泛应用。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做好民族边疆地区的教师精准培训,可以从五个具体路径推动实施。
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搭建精准培训数字化转型的四梁八柱。从国际经验看,数字化转型是在数字化转换和升级的基础之上,从战略层面开展系统规划,多方面提升数字化意识、思维和能力的过程。教师精准培训的数字化转型是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领域的数字化过程,涉及党政部门、大学系统、基础教育系统、出版社、产业公司等多个不同机构和部门,而参与其中的有教育管理者、大学教授、一线教师、公司技术人员以及培训组织者等不同人群。因此,必须做好相应的顶层设计,使得各个部门、各类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同、共同配合、形成合力,最终才能确保整个系统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成功。
建设基础教育大数据平台,打造精准培训的智慧大脑。开展教师培训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培训增强教师的核心素养、增加其知识储备、提升其能力水平,进而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中的质量痛点和难点。因此,只有精准诊断区域教育发展中的真正痛点和难点,才能实现教师培训有的放矢,才能实现真正的精准化教师培训。这一点对民族边疆地区尤为重要,因为相较于东部地区,民族边疆地区可用于教师培训的全要素资源更为稀缺,因此,试错机会更少,只有精准靶向其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才能将极为有限的资源高效利用。而基础教育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将有助于汇聚教育数据、运用模型分析、统合教育资源,精准地呈现学情、教情和校情,实现对区域教育发展情况的精准诊断,成为精准培训的智慧大脑,让教师精准培训真正服务于区域教育发展痛点和难点。
改革培训教材、师资、课程和方式,建构数字化的精准培训全要素生态。数字化转型是全面系统深刻的转型,精准培训要适应这一转型,需要对组织培训的全要素进行改革。教材、师资、课程和培训方式是教师精准培训的核心要素,是构成培训生态的基础。因此,要在民族边疆地区实施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精准培训,必须从培训教材、师资、课程和培训方式四个方面开展系统的数字改革,真正将数字化的理念融入培训教材的建设,将懂得数字化的师资请上培训讲台,让数字化的理念融入课程,推动数字化的培训方式,真正实现数字化的精准培训全要素生态。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夯实数字化教师精准培训地基。在全面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无疑是教师精准培训的内在要求,缺乏良好的数字化硬件环境,上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便无从谈起,而教师精准培训也势必成为空中楼阁。从前期调研来看,影响青海省牧区开展在线教学最直接、最严重的因素就是网络不稳定、带宽不充足。事实上,与东部地区数字化硬件的差距鸿沟,成为限制影响民族边疆地区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参与数字化培训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从区域和学校角度,只有持续建设稳定、可信、安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才能进一步夯实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精准培训的地基。
数字技术赋能精准培训评价,形成以评促改的完整闭环。教师培训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实施的方式,也对培训的改进具有重大意义。在民族边疆地区,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教师培训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制定数据采集标准,促进数据的交互性和操作性,推进教师综合素质数据全方位采集,制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标准,推进教师新型能力建设。建构基于数据的精准性评价方式,培训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精准培训评价,形成“培训—评价—培训”不断循环迭代的以评促改的完整闭环。
(作者雒海东系青海省电化教育馆馆长,高若晨系青海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援青干部)(《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12期)
作者:雒海东 高若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