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向记者介绍,大松山墓群表现出从小聚集家族墓地到公共大墓地的巨大转变,反映了黔中地区古代文化进程。
二、首次以高规格方式进行基建考古评审,首次进行大规模专家验收。
线上+线下联动国内考古“大咖”和省内专家学者,5小时的评审,大规模专家验收,这是大松山墓群的一次基建考古“集团作战”。
大松山墓群是为配合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一期项目建设的一次基建考古发掘。2022年7月—2023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先后派出100多位考古专业科研及技术人员,对大松山墓群进行科学系统的发掘工作。
前沿的发掘理念以及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的深度参与,提升了这次考古的发掘水平。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都、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保中心,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科研单位进行多学科合作,开展遗存的专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原所长、学部委员刘庆柱表示,边发掘、边保护、边整理、边研究,这是一次接地气的发现。
三、一部两晋南朝至宋明时期的黔中通史
全国罕见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商贸、信仰、丧葬等情况,展现了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画卷。
大松山墓群不远处的一家宾馆,这里被作为临时存放、研究大松山墓群文物的场所,几个房间摆放的各种文物多达几百件。旁边的修复室里,工作人员正在聚精会神地修复发掘出来的文物。
墓群出土文物主要以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为主,涵盖金、银、铜、铁、锡、陶、瓷、漆木、玻璃、玉石等材质的文物,并出土少量纺织品,其中不乏如金挂饰、银梳背、铜条脱、贴金铜盘、铜印章、锡鱼、铜铃、项饰、银梵文种子字等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珍品。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介绍,通过对出土的这些文物的研究,可以说大松山墓群见证了汉晋至明代黔中地区社会文化中心逐渐转移至贵阳周边的进程。既体现出地域文化传统的长久延续,同时通过出土的一些宝石和玻璃珠,以及南朝陈太货六铢等,可以判断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域外等文化因素,是各地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大松山墓群,就像一部埋藏于地下的两晋南朝至宋明时期的黔中通史。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