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学校制度不严,对外发布信息缺少严格的逐级审核机制。
《寒假致高一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虽然是级部行为,但却代表的是学校。无论是谁,只要是代表学校对外发布信息,学校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
一般情况下一个“信息”撰写完毕,发布应前当至少有“三审”:一是初审——信息编撰发布科室负责人,
二是复审——信息发布所在科室主要负责人,
三是终审——学校对外信息发布主要负责人,如果是特别重要的信息、新闻,发布前还要经由学校校长亲自审阅通过。
经过这样的逐级审核,不仅可以保证信息的“政策正确性”,同时类似“用词不当,表达不精准”这样的问题也可以有效避免甚至杜绝了。
其次是学校“立德树人”意识不强,“政策站位”不高,对国家相关政策不重视甚至不了解。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诸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等重要文件,要求学校要对学生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其背后承载的重要意义。
作为学校,放假通知中怎么能明确要求学生“淡化甚至摒弃春节意识”呢?
作为一个高中学校,如果说学校、教师想与国家唱反调,那实在是有点上纲上线,高看了相关人。毫不客气地讲,他们第一没有这样高的“水平”,第二没有这样的“胆量”。因此,只能是“笔误”,就像宽容的网友所说的那样,通知中的本意是想表达“这个假期因疫情原因,学生学习受到很大影响,“淡化甚至掘弃春节意识”,只是想让家长督促学生寒假学习不丢松。
但无论怎么说,作为高中学校、高中教师,出现这样的问题不仅是文笔水平有限,词不达意,更是心中“立德树人”意识不强,对国家相关政策不够重视,甚至根本就不解所至。
这不仅包括撰稿者,也包括审稿者。
再次,就是抄袭问题了。有网友说,这个通知是从网上抄袭的,改头换面拿过来就用,通知撰写者根本没用脑。
这个“淡化甚至摒弃春节意识、假期意识”的表述,从十几年前就有了,网友查到最早的是在2010年,此后还有2013年、2015年等都曾有学校给学生家长发过类似的“信”。而且,除了年份,连标点符号都一样。
河北宣化的“这封信”,在表述上与某校2015年的表述完全一致,一字不差。
这说明了什么?抄袭!
现在有了网络,有了百度,一说写东西,人们不是去根据实际情况去想,去写,而是先去百度。百度一下,复制粘贴下来就了事,好一点的将单位和姓名和时间换一换,差一点的,连人家的学校名字、师生名字都不换。一点脑子也不动,原样照抄。
上行下效,学校老师如此,学生写作也如此。
当下学生作文,有多少是学生自己写的呢?平湖一柱在教学调研中曾多次发现,不少学校班级的作文,全班几十个同学,作文只有几个版本,大多数学生作文根本不是雷同,而是完全一致,一字不差,一个班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作文“独一无二”。而老师在批阅时似乎视而不见,每篇学生作文不仅得分高,更是本着激励原则,作文评语中极尽溢美之词。
前段时间,有个家长分享了孩子的作文,作文是《写给奶奶的一封信》,作文写的很好,其中还有寒冬奶奶为他缝棉袄、时常被针扎到手的细节,作文最后写到,“亲爱的奶奶,您一天天变老,但在您的关爱中,我一天天长大了,我一定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您。”孩子的奶奶看到了,感动的都哭了。
但感动归感动,你若上网百度一下,这篇作文网上到处都是,更包括“缝棉袄、针扎手”的细节。
当下的学生为什么一写作文就百度?大学生、研究生的论文为什么要抄袭?因为他们从小是在“百度、复制、粘贴、抄袭”的环境中长大。如果学校、教师连一个“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都是如此,你却要求学生作文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可能吗?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