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出庭时,母亲看见他都躲得远远的,满眼都是忧虑和恐惧。
与其他百般为犯罪的孩子开脱的亲人不同,陈昱安的母亲总是屡屡给法庭递交书信,恳请法官能判处儿子死刑:
“我的娘家和婆家都住在同一个村子,到时候恐怕会血流成河。”
她认定这个儿子出狱后必定会对全家人不利,而且是大开杀戒的那种。
知子莫若母。当检察官问及他对于其他家人的想法时,陈昱安的说法竟与母亲的猜测不谋而合:
“恨之入骨,我也想对他们行凶!”
陈昱安的母亲自始至终都不明白,是什么导致了儿子如今视他们如仇敌一般的状态。
养育儿子的这27年里,他们认为自己给予陈昱安的已经足够。
但是,根据警方和律师的调查,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陈昱安算是留守儿童,自幼与父母分隔两地,跟随生活在台南的爷爷奶奶长大,两位老人家对陈昱安万分宠溺,有求必应。
被接回父母身边后,父母看不惯陈昱安骄纵放肆的个性,对他极度严苛,动辄棍棒相加。
并向他灌输“金钱至上,利益为尊”的价值观。甚至不允许他交朋友,只能与弟弟一起玩耍。
如此一来,陈昱安的心态就渐渐产生了变化。
在三观与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塑造了陈昱安极端矛盾的个性。
一方面,因为自小缺乏社交,他极其渴望与人交流,害怕孤独。
在被收监的那段日子里,他给志愿者林慈伟写过60多封信,每一信里,他都反复地提醒:“你要赶快、立刻来看我!”
出于职责之故,律师王宝蒞每两个月也会去探望他一次。
而每次见到王律师,陈昱安总是兴奋地跳起来,然后一个人碎碎念一般地讲个不停。
另一方面,那种对金钱的欲念,又无时无刻不在啃噬他的大脑。
但凡王宝蒞前去探望,或是与林慈伟通信,他必定开口要钱。
时间久了,当王宝蒞无法满足他巨大的胃口后,他便直截了当地告诉王宝蒞:
“抱歉王律师,我不能请你了。因为我想请一个会借钱给我的律师。”
这与当年因为得不到家产而砍杀父亲的举动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只是这次他不是用刀。
然而,就在王律师不再去探监的几个月后,监狱却传出消息:
陈昱安在狱中自缢身亡。他用一根橡皮筋,了结了自己的罪恶。
陈昱安自杀后,尸体被晾在监狱的敛房,无人认领。家人拒绝出面,为他办理后事。
也只有王宝蒞,为此感到难过。
并不是出于同情,而是懊悔和自责。
如果被解除律师合同之后,自己仍然坚持去探监,陈昱安是不是就不会自杀?
“所以,我有罪。”
王宝蒞苦笑,仿佛自己是杀人犯一般……
反倒是陈昱安,至死都未曾后悔自己的行为。用111刀发泄对于父母的愤懑和不满,也并没有得到所谓的解脱。
他在寄给林慈伟的其中一封信里写到:
“虽然我有生我的父母,陪伴我的兄弟,可是他们对我的爱却只有百分之五而已。“陈昱安式”的悲剧并不鲜见,细究他们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轻易地得出结论:是失败的父母和失败的家庭教育,才造成了这样惨淡可悲的结局。
而这条“定律”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把责任归咎于家庭教育,就能解释所有问题?
或许,我们能在下面的故事里找到蛛丝马迹。
2014年5月21日。
一名男青年携带长达30cm的锋利水果刀,在台北捷运站以平均6.8秒杀害一人速度,犯下台湾捷运史上最血腥的大规模无差别杀人案,造成4人死亡,22人受伤。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郑捷。
他也是高口碑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的李晓明的原型。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台湾省新北市地方法院审判庭庭长连育群在审判词里愤怒地写道:
“被告郑捷的犯罪手段凶残,恶性重大,且犯后毫无悔意,难以教化,所犯四个杀人既遂罪部分,求其生而不可得。被告郑捷应与社会永久隔离。因此宣告死刑,并褫夺公权终身!”
“为什么要杀人?”
“求死,最好是当场被击毙那种。”
接受审讯时,郑捷低声细语着,但态度坚决。
他之所以毫不犹豫地对陌生人痛下杀手,就是为了“死”。而这种杀人求死的种子,从他的幼年时代就已经种下:
“我是从国小五、六年级开始,就有想要杀人被判死刑之冲动,那时我就感觉到未来活得会很累,想被判死刑。”
他说,当初考大学的时候,他选择读军校,就是为了锻炼身体,日后能杀更多人。
漫长的读书和工作,让他身心俱疲,虽然成绩不错,但是他却觉得很是孤独。作为“一个没有未来的人”,他很想寻求解脱。
但是,任何自杀方法都会带来痛苦,他无法对自己下手。
直到他看到现在的死刑执行都是先注射麻醉剂再枪决,可以大幅减轻痛苦,便决定以一种狠绝的手段——连续杀人的方式求死。
为了达到速死的目的,郑捷清醒地策划,审慎地筛选作案时机和地点:
专门挑选在人潮众多的台北地铁板南线的最长站距区间(龙山寺站至江子翠站间为捷运系统两站间最长站距,两站之间的行车时间为3分46秒)。
他判断,这段车距内,所有乘客都会被封闭在车厢内而无法脱逃,有助于他进行杀人攻击。
于是,4条人命,22人的流血受伤,不过都是一心求死的郑捷为了给自己加重量刑砝码的工具。
用他的话来说,只有“多杀几个人才会被判死刑”。
眼见目的即将达成,从被捕到庭审,郑捷始终面无表情,沉默安静,仿佛从头至尾这件事情都与他无关。
负责郑捷案件的律师,黄致豪,也被他这幅样子惊到了。
第一次见面,郑捷就直截了当地告诉黄律师:
“反正我知道你们律师都在干什么,随便你们,做做样子就好。”
审讯也好,庭审也罢,司法于他不过就是走个流程,毫无意义可言。
但只有一件事情,郑捷对黄律师百般叮嘱——
千万不要牵扯到家人!即便家人的证供对他有利。
然而,儿子血染台北捷运站,父母怎么可能躲得过民众的谴责和舆论的围追堵截?
郑捷被捕后,郑父郑母在受害者的头七露面吊唁,被记者和愤恨的民众团团围住。
头发花白的两位老人佝偻着背,一边啜泣,一边磕头道歉:
“我真的很痛,但我必须讲,法官能够速审速决,来告慰受难者家属……”
衰颓的身体弯下去,抬起来,再弯下去,再抬起来……任谁看了都会动容,可即便二老如此这般卑微,人群中依然爆发着怒吼:
“别假了!”
而当得知自己父母在向公众下跪求原谅时,始终一言不发的郑捷却意外地表现出了一丝悔意,呢喃着:
“我对不起爸妈。”
但是被问到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想法时,他却默然不语。
求死,拉上其他人垫背。这种自私泯灭天良,让20多个家庭支离破碎,也让自己的父母陷入了教育失败的自责中:
“身为父母的我们教养他的二十一年来,一定有我们所不知道的疏失。我们难辞其责!”
与陈昱安的父母一样,郑捷的父母同样不知道,究竟在自己的教育中,是哪一个细节出了差错,让自己的儿子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
根据警方的调查,郑捷一家再普通不过,郑父郑母对郑捷的照顾也与寻常父母并无差别。
所以,究竟哪里教错了?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如同诅咒一般依旧困扰着他们,恐怕一生也得不到解答……
高耸着的围墙,昏暗的走廊,密闭的监舍,一片死寂。
这里是重刑犯监狱,犯人A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等待死刑执行日子的到来。
除了下象棋平复烦乱的心绪,空荡的牢房里,只剩下他的虚无感在阵阵作响,忍受着无限的精神煎熬。
他形容自己在监狱中的心情:
“好像每天都发生火灾。每天一觉醒来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感觉。我就是没有未来的人……”
根据卷宗记录,这个年轻人一手制造了轰动一时的“银楼小开绑架案”。
为了勒索钱财,A绑架并杀害了他的富二代同学,随后向死者的父母索要三百万赎金。
然而,一审判决之后,少年A却突然翻供,否认预谋犯案,称自己当时因醉酒后与同学起了争执而误杀被害人。
杀人之后,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完蛋了,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勒索一笔钱。
接受讯问时,A说了自己翻供的缘由:“我当时被抓时不想活了,我才说是掳人勒索。”
当被问到当年犯案是否是一时冲动时,他嗤笑一声:
“这样承认否认没有什么意义,我大概讲一百次,你们还是认为我是预谋。事实上,我已经杀了人了,我可以怎么办?”
于是,A的案件被台湾省法院再转到下辖市的地方法院来来回回审了好几次。
▲A的辩护律师高荣志
担当A的辩护人的是高荣志,如今他在台湾地区律政界小有名气。
但当时,高荣志还非常年轻,没有任何经验,大约就是因为这种烫手山芋无人敢接,才落到了这位年轻律师的头上。
第一次见面,高荣志格外惊讶——本以为A会是个面目可憎的人,没想到竟这般年轻干净。
而且,这个瘦弱白净的小伙子还和高律师的弟弟年纪一样大。
接触的多了,高律师只觉得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年轻人。
甚至在心里忍不住反问自己:同样的年纪,自己或者自己的弟弟是不是也会因为一步错而步步错,走到如今这幅田地。
而且,从被关进去那一刻起,A的父母每个礼拜都会去看他两次,每次都带去食物和生活用品,十几年来未曾间断。
“重刑犯里,家庭支持可以这样不间断的,其实非常少!”
因此,越是了解,高律师就越是感到疑惑——
生活在与我们一样普通的家庭,拥有疼爱他的父母,他何以踏上今天这条不归路的?
然而,每次探望或是接受讯问,但凡提到这个问题,A就转移话题。
哪怕是在父母面前,他也绝不谈及于此。
甚至每次开庭时,他都要求清场,拒绝父母旁听。
母亲问他为什么杀人时,他永远保持缄默……
一个原本平凡但幸福的家庭,一对很爱很爱自己的父母,A还是宿命般地步入歧途。
可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花二十几年的时间,就为了培养出一个杀人犯。
就像《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杀人犯李晓明的母亲所说的那段话: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哪里,我把小孩教坏了?我家就在面摊后面,小孩喜欢躲在自己房间,妈妈要管吗?不是说要给孩子独立自我、成长的空间吗?就他爸爸喜欢喝酒,他喝酒也是在处理邻里街坊的事情,去争取大家应有的福利,是我们太自私,太忙,都没时间和孩子谈话聊天,才会教出这种变态?才会教出这种变态杀人魔?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个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在成为杀人犯之前,A也好,郑捷也罢,不过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而好端端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变成杀人犯?
家庭教育永远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任何细枝末节都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任何一丝缝隙都有可能滋生孩子的恶意,哪怕父母对照教材去“严丝合缝”地养育。
于是,人们告诉你:“那个绝情的杀人犯背后,就是一场失败的家庭教育。”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坎坷的童年经历,同样是疏离甚至扭曲的家庭环境,有的人成了恶魔,有的人成了天使?
把一切问题归咎于家庭教育之上,就够了吗?
事实上,人们常常忽略了——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加成,而自我教育才是关键。
教育,也是个人自身的责任。
我们时常家庭在个人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自我教育对于孩子成才成人的重大作用却一直被忽视。
教育家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
周国平先生也认为:我对教育的理解是,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
一个具备自我教育能力的人,能够在家庭与学校教育不足的情况下,加大对自我成长的补足和投入。
“一个孩子只有把老师家长提出的要求变成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现的时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
而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的帮助,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了老师、家长激励、引导孩子自我教育的六个方法与十个策略,值得我们借鉴,亦与大家共勉:
方法1:发现。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包括观察、倾听、追问、分析、理解等,比如孩子在面对挫折后的自我鼓励。
方法2:唤醒。包括关注、重视孩子,打破心理定势,放大优点。
方法3:激励。包括“哪壶开了提哪壶”、同伴鼓励、激将法等。
方法4:反馈。包括谈心、对话、过程性评语、叙述性评语、好朋友评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论做得对与不对,家长都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反馈。
方法5:引导。包括提出建议,价值观引导,提供条件。
这里有十个策略:
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交往,让他自己学合作;给孩子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方法6:等待。包括根据孩子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握进度。
最后,愿每一位孩子都能拥有幸福的家庭,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健康成长,成人也成才。
我是青榄君,一个教育行业工作者,关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学习。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转发或者收藏。青榄家长地带,百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让教育变得更科学更轻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