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总导演顾菡丹:考古是个良心活儿|封面独家

日期:2022-12-31 15:52:06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观众评价

而在实际调研的结果中,主创团队也更加坚定了这样的想法。“三星堆考古发掘的团队实际上是非常年轻的,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的90后、95后,他们已经成为整个考古团队的中坚力量。所以我们当时其实更坚定了,希望在纪录片中聚焦考古新青年的决心。”

但这样的决心,注定了要去尘土瓦砾之中寻找。当主创团队抵达三星堆发掘现场之后,他们看到了考古人“接地气”的一面:比如指挥当地的技工们挖土,比如拿着刷子清理文物上的尘土。与考古人打交道了一年,主创团队才意识到,这种日复一日的坚守,才是考古人的常态。“可能一些观众觉得考古就是不停发现重大成果,其实这是一种误导。我们希望真实地记录考古这个职业,究竟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在纪录片中呈现了答案。这些看似枯燥的工作、自发地提问、可能没有答案的找寻,都是考古工作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片子里呈现的,其实没有发现也是一种发现,赵昊做了很多次‘红斑’试验,才能证明他的猜想正误。王瑞清理了三四个月‘船棺’,结果发现那可能只是个‘垃圾坑’。说到底,考古其实是一个良心活儿。”在顾菡丹看来,这种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的坦然,正是出于考古人对于自己职业的热爱。同时,她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这部作品,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所共鸣。

全组与三星堆发掘保护团队合影

捕捉不确定性是难题

考古工作永无止境

开头跟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赵昊解密青铜器上的“红斑猜想”,中间又尝试跟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馆员谢振斌用石蜡去保存象牙,探索创新方式的可行性。在看《不止考古》的时候,这种能够跟随纪录片追踪解谜的部分,让不少观众都颇为上瘾。

为了追踪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主创团队在三星堆待了近一年的时间。顾菡丹说,如何捕捉镜头下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难题。“纪录片拍摄的前提就是一定要真实,我们无法预测或干预拍摄的内容,能做的无非就是对人物、场景的选择。”

在可选择的范围中,主创团队将镜头对准“有代表性的考古人”。

纪录片截图

在调研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大多数观众对三星堆的认识仅限于出土的文物。但这些文物如何被发掘、出土过程有何状况、如何进行保护和修复,人们并不清楚。“我们想要去呈现一个以往可能被大家忽视的背后的故事。”顾菡丹介绍。于是,这部纪录片便有了“微痕之下”“第一层土”“器与不凡”“时间逆旅”“碎片征途”这五集,关于三星堆文物考古发掘不同阶段故事的记录。

虽然选择了以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工作为背景,但是在纪录片中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着意三星堆的特殊。因为主创团队希望,能够以此纪录片作为起点,向更多人普及何为考古。“三星堆给了我们一个叙事的背景,在其他遗址同样有考古人默默耕耘。我们思考的是,让原本并没有关注考古的观众,能够关注这部纪录片,从而了解考古人。”

剧照

但顾菡丹也不否认,这样的选择是一个取舍的过程。“三星堆的历史和文物当然很有意思,但考古人才是我们的主线。”而关于三星堆的历史背景或者考古知识,主创团队选择用小贴士或者制作番外的形式进行补充,观众对这些内容的反馈非常好。

即便口碑不错,但是回望拍摄的过程,顾菡丹还是有些遗憾:“不管是拍摄还是后期制作,时间都太短了。我们遗憾没有拍到‘红斑’试验的结果,谢振斌老师的象牙保护成果,郭大爷的文物修复。考古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事儿,即便我们拍摄了一年的时间,但它也只是其中一个微小的段落。但时间有限,我们也跟自己达成了和解。”

剧照

正如片名一样,考古永无止境,顾菡丹也把这种和解看成是另一种收获。“很多时候做纪录片也是这样,需要跟时间对抗,在取舍中寻找平衡点。片中的一句文案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我们主创的心声,‘答案,可能没有预设的精彩,过程,一定非比寻常’。”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