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元东:发展适宜性——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关注点

日期:2022-12-07 11:10:51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案例

南京鹤琴幼儿园是一所自称没有特色的幼儿园,但他们的老师非常注重看见儿童,看懂儿童,并以此来开发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从天而降的影帝游戏”“童年里的烟火气”“植物宝宝的微信号”“草坪婚礼诞生记”等等。鹤琴幼儿园的老师们正是秉持着看得见每一个儿童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课程建设的基点,不断地去建设完善这些课程,这是能够很好地体现儿童发展适宜性的。

在依托普适性课程做园本化的过程中,又是如何体现儿童发展适宜性的呢?我们来看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宝山幼儿园的一个案例。这是中班的一个以“夏天”为主题的活动,这个主题中包含了一系列的活动。宝山幼儿园的老师们首先对这个主题进行了分析,她们认为,“夏天真热”作为第一个活动主要的作用是引出整个主题,也为后面的活动开展埋下伏笔。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A班和B班孩子的兴趣点产生了分歧。A班的孩子对夏天的特征特别感兴趣,而B班的孩子则迫切地想要表达自己对夏天的感受。因此,A班的老师决定把第二个活动调整为语言活动“夏天”,B班老师把第二个活动调整为艺术活动“夏天的颜色”。虽然他们依托的普适性课程是一样的,但是实际开展的顺序却是有很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就是源自于看见儿童,看重儿童。

长期以来,儿童研究的主体主要是成人,尤其是教师。但教师通过观察和访谈获得的对儿童的理解,和儿童本身可能还存在差异。近些年来,受到大家关注的“马赛克方法”的重要理念就是从对儿童的研究转变为有儿童的研究,主张儿童、教师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儿童的研究,彰显了多元视角。

儿童视角和儿童的视角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主体不同。儿童视角的主体是成人,是成人基于对儿童的研究建构的产物,而儿童的视角的主体是儿童。因此,儿童的视角的彰显和重视是儿童发展适宜性的应有之意。

03赋权儿童,让儿童成为课程开发参与者

实践中,对于彰显和重视儿童的视角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如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对自由游戏和游戏精神的重视,安吉游戏对放手游戏的强调,材料区对空间模块化、材料地位的独立性和功能的开放性的主张等。这些探索均强调赋权儿童,让儿童从单纯的课程消费者转变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这些均为儿童的视角的彰显留下了空间。

当然,对于儿童的视角的强调,并非否定或排除儿童视角、教师的视角等其它视角的必要性和价值。诚如成尚荣老师在《儿童立场》中所言,“只要是学习者都应站立于中央”。

除了儿童发展适宜性外,教师、资源、家长、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适宜性也是重要考量。对于发展适宜性的重视和彰显,有助于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避免一些误区,进而不断走向高质量。

本文文字转自“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公众号”

作者:秦元东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