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消费方面,政府通过补贴、发放购物券等刺激消费的方式,让消费群体有更强烈的消费意愿和更持续的消费能力。实际上,消费能力来自于创业就业的收入,有了更好的收入,才能实现更好的消费,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缺了哪个环节都不行,如果没有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就无法长期促进消费。
在冯文猛看来,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最后落脚点要落到人民至上的新需求上。发展的目的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所以,当务之急是通过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对困难群体兜底帮扶等措施,让用工单位和劳动力能够更好地结合,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多个环节,从生产端到劳动端、消费端,多方发力,综合施策,才能稳住经济大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防控政策放开是对的,但放开以后,地方政府要做好应对预案,人民至上要落到老百姓真正切身体会和需求上,当下老百姓最大的需求,首先是应对疫后暴发式增长的看病用药需求。其次是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收入来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社会保障与医疗健康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佳慧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北京前一段时间出现发热门诊排长队等候的情况,为更好满足百姓需求,北京市西城区、丰台区把体育馆改成了临时的发热门诊。江苏省苏州市将部分停止使用的核酸采样点改造成“发热诊疗站”,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就医服务。居民通过窗口就能进行病情诊疗,并可在药房完成配药,买药可刷医保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正在组织医院积极储备重症救治资源。这些做法正是顺应老百姓阶段性需求而作出的优化调整。
当务之急是做好重点人群需求的摸底和对接
“非常时期,怎么把局面控制住是关键,当务之急是大家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张佳慧表示,应对这一波疫情冲击之后,大家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复工复产,特别是中小企业主、餐饮服务业从业人员在疫情期间受到较大的影响,疫情高峰冲击过后,应该更好地落实助企纾困、就业扶持的政策,让老百姓尽快回归正常生活,恢复稳定收入。
受访专家表示,当前情况下,把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孕产妇等特殊群体服务好,做好需求的摸底和对接,保证他们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做好这些民生兜底工作是当务之急。
具体怎样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基本公共服务?张佳慧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按照整体的政策导向,下一步该引导需求去引导,该把供给侧作一些调整去作调整,让公共服务真正贴近百姓生活,满足他们的需要。
在张佳慧看来,除了疫情应急和便民服务之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能一蹴而就,还需建立长效机制,要在未来工作中不断完善。
当前,如何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汪玉凯建议,首先是政府应转变观念,认识到政策放开以后责任更大。过去主要是防止感染,现在主要是如何帮助百姓应对疫情到来,渡过难关,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这两个概念内涵发生了变化。其次要根据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形势变化,深入研判本地疫情发展态势,并做好各种应对预案和准备。最后是在应对的过程中要积极为复工复产、进一步恢复经济做好一些基础性工作。要给居家隔离的百姓发放一些口罩、药品等物资,帮助百姓共克时艰。只有把疫情应对好了,恢复经济才有可能。
抓好均衡、创新、提质、增效四个关键词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一级调研员、研究员佘宇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胡畔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2023年该如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该如何精准施策?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一级调研员、研究员佘宇,予以解读。
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有作为、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有活力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您认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了哪些信号?为2023年的民生工作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佘宇: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民心的根基。
2023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补短板、促均衡、提质量的总体思路,抓住关键问题,创新服务方式,深化民生领域供给侧改革,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有作为、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有活力的良好格局,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主导作用,明确公办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定位,切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另一方面,也要有针对性发挥社会力量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提绩效的作用,以及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活力,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
抓好均衡、创新、提质、增效四个关键词
中国经济时报:总体来看,2023年该如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佘宇:一是通过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改革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等途径,稳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区域差距,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根据未来一个时期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趋势,合理配置、统筹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防止出现严重的结构性供给不足或资源浪费。根据不同公共服务的特点,建立形成明确、合理、稳定的政府间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完全脱钩,以在常住地居住年限、就业年限为主要条件享有当地公共服务,保障好流动人口享有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二是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模式方式创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扩展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辐射范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数据收集、系统集成、流程再造,打破部门、地区间信息壁垒,提高公共服务的管理效率。在政府承担主要支出责任的同时,积极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社会力量引入部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三是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管理制度建设,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重点,监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展。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制度,动态调整清单,强化公共财政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服务规范和流程等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动态调整。研究制定监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展的操作办法。
在教育、医疗、养老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施策
中国经济时报:具体来看,在教育、医疗、养老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您认为该如何精准施策?
佘宇:在教育领域,要坚持和巩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继续加大对困难地区、薄弱环节的义务教育投入,进一步健全精准控辍长效机制,持续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逐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解决区域内的差距,再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完善幼儿园教师配备补充、工资待遇保障制度,全面提升保教质量;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条件,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
在医疗领域,要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投入方式,加快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医疗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合理调整城乡医疗机构布局、布点,加快推进县乡村医疗资源一体化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创新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数据共享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本医疗服务便利性。逐步提升医保统筹层次,加快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缩小不同地区间保障差距;探索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等不同制度间的整合,缩小省内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间的保障差距;探索建立医疗保障中央调剂金制度,平衡不同区域医疗保障财务能力;构建更为完善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实现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更好衔接;降低医保起付线,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医保利用率和实际补偿比例;在医保报销比例、自付水平等方面,探索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制度设计,降低其医疗费用负担。
在养老领域,要稳步缩小养老保障待遇差距,多渠道增加老年人收入。以进城务工人员为重点扩面对象,完善灵活参保、异地参保等措施,将更多人纳入到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中;对小微企业职工参保予以补贴,加强防范缴费中断现象大面积发生;推广企业年金,缩小企业职工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在职业(企业)年金覆盖面和养老待遇方面的差距;尽快建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定期调整机制;加大缴费补贴,强化缴费激励,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和城镇职工养老金水平之间的差距;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改革劳动法规等措施,为老年人再就业、增加收入创造条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使老年人的收入更加多元;通过土地制度改革等措施,提高农村居民从土地、集体资产等渠道获得收入的能力,助力农村居民老年期收入的提升。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内地资本市场对境外投资者吸引力越来越大
●热点丨如何界定新就业形态“工伤”
●解读丨以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区域发展引擎
●智库丨扎实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高质量供给
总 监 制 丨 王辉 王继承
监 制 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张宇萱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