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将“困境儿童精准保障率”纳入省政府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针对困境儿童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完善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救助等保障政策,合理拓展保障范围和内容,实现制度有效衔接,形成保障合力,建立了具有江苏特色的保障政策。各地将“困境儿童”纳入新修订的医保条例重点医疗救助对象,建立完善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临时救助衔接且叠加的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协议管理机制,推进县域残疾儿童康复全类别覆盖,确保每名残疾儿童都能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对年满18岁仍在高校就读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继续落实生活保障直至毕业,平均每人每年生活保障金达2万余元,政策“含金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设区市还实施专项助学金、助学补助、学费减免等政策,有力改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发展环境。
关爱服务赋能增质效
政策领航,护童成长。我省为不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出台了《关于推进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的意见》《江苏省推进儿童福利机构提质转型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4年)》,全省统筹着力打造一批集养、治、教、康和社会工作于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全省20家儿童福利机构,推广类家庭养育模式,内设医务室、门诊部或医院,纳入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目录。无锡市开办阳光特殊教育学校,南京、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常熟、张家港与当地特教学校合作设立特教办学点,保障机构内适合就学的适龄残疾儿童全部接受教育并纳入学籍管理。南京、无锡、徐州、连云港等市的多家福利院成为全国示范,在保障好机构内儿童的同时,推动优质资源共享,逐步向困难家庭残疾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以及其他有需求的儿童延伸服务。
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中,我省坚持儿童优先、依法保护,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政府主导责任,引导群团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关爱服务,有效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发展等权益。通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试点,各地从儿童基本生活、父母监护能力、委托照护人照护、儿童需求满足、儿童家庭与环境等5个方面,评估儿童身心健康、安全、教育、社会参与等指标,多维度标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能力,全省4.2万农村留守儿童全部纳入有效监护范围。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我省始终坚持创新探索,实施专业品牌项目,解决未成年人遇到的困境。连续6年大力推进省级未保站建设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制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建设标准》,研制《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运营服务规范》,指引各地按照“机制健全、服务规范、监管有力、成果创新”的目标,高质量建设省级标准的未保站,引入、培育儿童类社会组织开展运行服务,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护校安园”、“春风行动”、女童保护培训等专项项目,2022年,开发未保及服务类项目1864个,开展活动19760余场次,服务儿童107700多名,参与活动达345800余人次,综合满意度测评达95.4%。省民政厅连续三年依托未保站开设公益“爱心暑托班”,缓解儿童暑期“看护难”问题,助力“双减”提质增效。2022年,共开设公益“爱心暑托班”3299个班次,制定配送七大类105647课时课程,服务困难群体及有需求家庭儿童约4.96万人。
健全保护网络促发展
我省已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成立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35家省直单位为成员的未保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全面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未保工作组织领导体系。连续2年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发成员单位工作职责、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工作要点等10余份文件,建立重点任务落实、难点问题协商、热点问题联动、督查调研联合机制,压实部门责任,重点推动教育、公安、卫健、妇联等部门做好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教育等工作的落实。近年来,省未保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制发涉及未保工作的规划及政策文件106份,开展各类专项行动27个、各类宣教关爱系列主题活动4940个,创造工作亮点56个,逐步构建起“六位一体”的综合保护体系和权益保障机制。制定7大类46条评估指标,联合成员单位开展未保工作督查,增设12345热线未成年人保护专席,探索“一门受理、协同处置”响应机制,整体构建“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全省上下统筹政策、人力、阵地等资源,积极创新思路理念和工作方法,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全省目前已经实现工作阵地设置全面覆盖。研制省地方标准《未成年人保护社会组织服务规范》《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运营服务规范》,全省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11家、乡镇街道未保站1315个,村居设置2.1万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实现四级未保工作阵地全覆盖。各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积极探索功能发挥和有效运转的路径方法,实现服务对象从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儿童向监护缺失、监护不当、监护侵害等困难未成年人拓展;服务内容从以临时监护照料、行为矫治为主,向指导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开展未保工作,引导支持专业社工、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为儿童提供专业服务拓展;服务方法从被动等待未成年人求助或由其他部门转介向主动参与应急处置和跟踪服务拓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儿童关爱保护。
为营造共同参与的社会氛围,省民政厅部署开展未保法主题宣传,连续两年组织开展“未保宣传月”主题活动,系统设计现场宣传、媒体宣传、评选竞赛、学习培训4大类12项宣传,开展“点亮六一共护未来”“书记县长话未保”“童绘一幅画 喜迎二十大”困境儿童关爱帮扶公益活动等8大主题活动。全国未保示范县创建地区上下联动、整体推进,总结经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工作成效。全省各级各部门举办集中宣传活动300余场次,形成线上线下、点面结合的多矩阵宣传格局。此外,各地还加强对寒暑假等特殊时间节点防溺水、防侵害、防意外等知识宣传,营造全民参与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浓厚氛围。
虽非亲骨肉 依然父母心
—— 我省两位选手在全国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决赛上双双夺魁
孤残儿童是我们社会最弱小、最困难、最需要精心呵护的群体。孤残儿童护理员作为照护孤残儿童的专业队伍,始终践行“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的崇高使命,是一项平凡而崇高、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职业,也是密切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载着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实实在在送到孩子们身边的重要职责。
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5月24日—26日,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9支参赛队伍共78名选手齐聚一堂,同台竞技,展现民政职业技能风采,彰显基层民政人才优良作风,也为我国少年儿童康护事业走上世界舞台书写了中国经验。这是一届组织高效的全国赛事,这是一届期盼已久的全国大赛,这也是一届与世界接轨的前沿赛事。
来自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的宋志惠、王洁双双荣获一等奖,其中宋志惠将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南京社会儿童福利院的李静、张莹莹荣获优秀教练奖。江苏省代表队荣获组织奖三等奖。
宋志惠已经是第二次参加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2018年第八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她便获得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竞赛一等奖。她表示,相对而言,这次竞赛难度更大,专业性更强,参赛选手们的水平更高,展现了孤残儿童护理员这一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王洁取得了理论组考试第一名、总体成绩第五名。她表示,参加这次全国性技能竞赛,与各地精兵强将同台比拼,既开拓了视野、汲取了先进经验,也让她看到了自己经验不够丰富、细节把控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获益匪浅,回去以后会再接再厉,加强学习积累,更好地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
“她们两个都是医护专业出身,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还有着丰富的孤残儿童护理经验。”随队教练张莹莹说,平时在福利院的护理工作中,王洁、宋志惠都善于琢磨和钻研,从院内孤残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给予他们最舒适、最贴切的护理和关爱。
张莹莹表示,一直以来,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以培养高素质专业性技能人才为目标,注重加强技能培训。在具体的孤残儿童护理工作中,护理员们不仅注重孩子们的康复和医疗照护,还侧重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和自主意识。本次竞赛进一步提高了护理员的专业实践能力,赛后,他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带动院内更多孤残儿童护理员精细开展护理服务,给予孤残儿童更温暖的关爱。
儿童护理员是孤残儿童心中的妈妈,传递的是党和政府为民爱民的温度。这次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我省孤残儿童护理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水平。江苏民政系统将着力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积极构建“苏童成长”关爱机制,多措并举提升孤残儿童护理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技能。下一步,江苏将持续加强儿童福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系列竞赛、培训活动,营造良好的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氛围,不断提升儿童福利工作者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推进全省儿童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