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节气的寓意和传统特点和风俗,芒种节气送花神的起源含义

日期:2022-06-09 08:43:02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您知道芒种一词出自哪里吗?有哪些习俗吗?芒种该如何养生吗?今天芒种,让我们对芒种的相关知识,做个简单的了解,活到老学到老。#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一、芒种的由来


芒种一词,最早出《周礼》的“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的解释是,“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的交节时间通常在每年公历6月5至7日,太阳位置在黄经75度,《农历书》云:“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芒种既是北方收麦的时节,也是南方种稻的时节,所以为了有一个好收成,要抓紧时间“芒”起来。


二、芒种之节气


“芒种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指的是在芒种这一时节,去年产下的螳螂卵在此时已经生长出来蠢蠢欲动;树上的鸟开始在枝头鸣叫;与之相反的是,经常学习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反倒在此时停止了鸣叫。


芒种的由来、节气、风俗,愿您不慌不“忙”种下如意,万事开心

三、芒种之风俗


1、煮梅


第一个不得不提的风俗,是“煮梅”这一典故,五六月份的南方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这也是“梅雨”中“梅”的来源,降雨与梅子如约而至,为芒种节气的平添一丝美意。


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子。


2、打泥巴仗


我的一位好友在贵州,她之前跟我说过,在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


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那个,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3、送花神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四、芒种之养生


1、每天午休


我国有些地方有谚语说:“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这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这个时节的懒散。


夏日昼长夜短,午休30分钟至1小时,有助于身体解除疲劳,但要注意尽量不要趴在桌子上休息。


2、多补水


芒种时节气温明显升高、雨量增加,人体进入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水分消耗较多,多种微量元素也随汗水排出体外,只有多补水,才能保持代谢良好,弥补机体需求。


除了日常饮水,还可食用黄瓜、西瓜、生菜等。


3、早晚避免着凉


芒种时节,多降水天气,冷暖变化将比较频繁,要注意随时增减衣物。夏季空调温度调得太低,容易引起热伤风。同时,阴雨潮湿,寒湿易伤机体,也易患风湿症。


老祖宗创建芒种这个节气,其初始本意就是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有时细细想来,真得佩服老祖宗的聪明与智慧。


他们在科学极不发达的春秋秦汉时期,硬是凭着仔细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准确地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并且沿用至今。


“芒”与“忙”同音,古人将此节气命名“芒种”也是提醒人们要忙碌起来。


芒种始于希望,结于丰盈。


友友们您认同吗?您还有哪些有关芒种的知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我们共同学习成长,感谢您的点赞支持和关注!

芒种习俗“送花神”?这个民俗怕不是曹雪芹“发明”的

6月6日是芒种,我们在网上能看到各式各样对于芒种习俗传统的介绍,衣食住行无一不全。其中有一个“送花神”的习俗,很值得考究一番。

在大部分介绍芒种节气民俗时,往往说的是“古来民间就有芒种送花神的民俗”,这个“古来”的界限就挺模糊了,经过对网络信息的整理,记者发现,大部分解释芒种有送花神习俗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最多被引用来的是《红楼梦》。

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开篇便提及了芒种。说“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摆设各色礼物,祭饯花神。”同时曹公还非常详细的写了大观园的诸位女儿们是如何饯花神的,“那些小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头、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而这也似乎是对芒种送花神最为详尽的描述了。

芒种习俗“送花神”?这个民俗怕不是曹雪芹“发明”的

另一个常被提及的用以说明芒种送花神的习俗古来有之的引用是梁朝崔灵恩编撰的《三礼义宗》一书,说这本书里有“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有种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

虽然看起来头头是道,但是细细一想似乎有哪里不太对劲。《红楼梦》这本小说大家都知道是“真事隐,假语存”,虽然被称为是“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但其中节令风俗也可能存在“移花接木”。依照天津古籍出版社编校的《红楼梦》,关于这一段芒种送花神的描述,庚辰本的脂批中说“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而甲戌本脂评中则说“饯花辰不论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致生趣耳。”

可以很明确看出脂批对于这一段的态度,就是这事倒不一定是文中所言的“尚古风俗”,但看着也很别致有趣,不必追其有无。《红楼梦》版本众多,甲戌本和庚辰本是主要通行的两个版本,也是研究《红楼梦》最重要的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中的脂批和脂评是比较可信的。

再来看另一个源头《三礼义宗》。根据知网百科显示,《三礼义宗》为训诂书,训诂一般指训诂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研究古汉语的学科,训诂学在解释古汉语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籍的语法和修辞,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简单来说就是解释古书的书。《三礼义宗》由梁朝崔灵恩编撰,崔灵恩其人为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人,最初任职太常博士,后累迁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崔灵恩在当时为名师,集注有《毛诗》二十二卷等多部古籍。《三礼义宗》原有三十卷,现在已散佚,今仅有清代道光年的学者马国翰编撰的《玉房山辑佚书》中还有《三礼义宗》的残卷。

芒种习俗“送花神”?这个民俗怕不是曹雪芹“发明”的

《玉房山辑佚书》是一部规模浩大的辑佚书,主要收录唐朝以前散佚的古籍残卷,共收集散佚书卷594种,内容涵盖面极广,是研究古代思想、学术、科技等诸多领域极为重要的参考。记者在对《玉房山辑佚书》进行详细查找后,找了到《三礼义宗》的残卷内容,其位于《经编通礼类 第三佚 卷三十》,在《月令第六》一节中提及诸多节气及对应的神灵,如句芒、祝融、后土、立夏、小暑之类,芒种位列仲夏之月,《三礼义宗》中这样阐释芒种:“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及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为之至。”看遍整个《月令第六》,也并未有言及芒种饯花神,可见所谓的《三礼义宗》记载芒种饯花神为讹传。

芒种习俗“送花神”?这个民俗怕不是曹雪芹“发明”的

那么,饯花神、送花神这么一个习俗到底存不存在,是存在的。以“饯花神”在中华经典古籍库中检索,还是能找到一些含有“饯花神”的古籍诗选的,比如明代《沈德符集》的《卷之六 入夏》中有一句为“数行临草圣,一勺饯花神”。同样在《沈德符集》的《卷之七 茉莉曲四首》里还有一句“顿与执扇想,一杯含泪饯花神。”清代管廷芬著的《渟溪老屋遗稿》的《卷七》中也有一句“且烹新茗饯花神。”这些诗表明了在明清时,民间有了饯花神这么一种风俗。

但也能看出,这些饯花神都没有明确指向是与芒种节气相关的,唯有一首诗歌指明了芒种和饯花神之间的关联,在201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闺阁诗集萃编》中收录了清代诗人袁绶的《如此江山•饯花词》一诗,诗中写到“流光捻指逢芒种,药栏吹尽红雨。剪彩纫幡,裁绡帖辇,待饯花神归去。”这一段诗就描写了芒种时节裁剪彩布做旗子,把绸缎裁剪后粘到轿辇上,这个场面是不是感觉和《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姑娘们剪了彩色绸布,在树枝上绑上长长的飘带感觉有点相似,诗作者袁绶还真有可能是受到曹雪芹影响。

袁绶出生于1821年,而曹雪芹大约在1763年病逝,这二位差了好几代人。可以合理的推测,或许受到《红楼梦》小说的影响,芒种节就有了饯花神这么一说,具体而言就是使用彩色的绸布或系或挂,妆点四周,以表送别春花之意,传到今日,虽然不应说“古来有之”,但是在酷夏将来之际,送别花神倒也不失为一种雅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