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粮价大涨马上就要来了,粮价大涨意味着什么?

日期:2022-07-09 21:09:02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2022年全球粮价大涨马上就要来了

2022年,全球粮食价格在市场情绪的博弈下,潮起又潮落。


期货价格是市场情绪的反映,在市场强烈的看涨预期下,全球出现了历史性的农产品价格,但随着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全球粮价又从顶点逐步回落。


以CBOT小麦价格为例,3月8日出现历史最高价,为1363.50美分/蒲式耳,但到7月6日已经降至785.25美分/蒲式耳,降幅在40%以上。


全球粮食价格在粮食安全形势的改善下终会理性回归的。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所述,市场会一时失灵,但不会一直失灵,全球农产品市场的恶性循环不可能无休止进行下去。无论是创纪录的高价刺激了农业生产,还是抑制了农产品消费,市场一定会在某个时点重新获得回归。


全球粮价反弹上涨

我们在前文《国际粮价下跌动作太大,一朝跌回从前》中表述,国际多个粮食品种价格在周二周三两日纷纷跌至新低,甚至跌回至年前水平。


周四开始,国际粮价触底反弹,全线拉涨。截止目前,各个品种距近日低点已有不同幅度的上涨:CBOT小麦上涨9.04%,CBOT玉米涨5.7%,CBOT大豆涨4.82%,CBOT豆油涨6.93%,CBOT豆粕涨3.84%。


相关专家对此解释,在短期快速大幅回落后,很多品种已经发生了估值的快速回归。超跌之后,市场心态和情绪开始谋求一定的修复。极度恐慌情绪释放完后,市场会谋求新的驱动力。


至于后期粮食价格反涨能否持续?在美联储正式开启“加息+缩表”的周期后,全球流动性收紧,长期而言对于大宗商品市场是向下承压利空的。同时,伴随地缘格局的缓和,以及粮食生产形势的向好,粮食价格总的基调是震荡下行的,阶段性会有炒作行情。


全球粮价连跌三月,6月继续下行

7月8日,粮农组织发布6月食品价格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下降,环比下降2.3%,但同比仍上涨23.1%。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放缓。在此影响下,谷物需求前景令人担忧,价格下行压力日趋显著。


6月谷物价格指数环比下降4.1%,同比上涨27.6%。


• 国际小麦价格继5月逼近历史高点后,于6月回落5.7%,但仍同比上涨48.5%。北半球新一季收获供应增加,加拿大等一些主产国作物状况转好,俄罗斯产量前景向好,以及全球进口需求放缓。


• 国际粗粮价格6月下降4.1%,但仍同比上涨18.4%。由于阿根廷和巴西玉米收获进展迅速,当季供应增加,同时美国作物状况转好,世界玉米价格承受下行压力,6月下跌3.5%。就其他粗粮而言,高粱和大麦价格6月分别下降4.1%和6.1%,玉米和小麦报价也一同走低。


• 由于籼稻和巴斯马蒂香米需求旺盛,加之巴斯马蒂香米供应减少,国际大米价格6月持续上行。


粮农组织植物油价格指数6月环比下降7.6%,原因是棕榈油、葵花籽油、大豆油和菜籽油价格全线走低。


由于主产国当季产量持续增加,加上印度尼西亚国内大量累积库存后有望增加出口供应,国际棕榈油价格6月连续第三个月下跌。另一方面,由于近几个月成本攀升,全球进口需求低迷,世界葵花籽油和大豆油报价也呈现跌势。就菜籽油而言,一方面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新收作物上市在即,国际价格随之走低。


粮价大涨意味着什么?

粮食安全和粮食价格稳定对国家经济平稳运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2022年以来,全球出现新一轮粮食价格上涨,联合国食品、谷物价格指数均创1990年以来新高。展望未来,考虑到俄乌冲突、异常气候、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发酵,预计下半年粮食供需关系将更加紧张,全球小麦、大米、粗粮均将出现产出消费缺口。这可能加大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叠加未来猪肉价格的筑底回升,预计下半年部分月份我国CPI涨幅或将突破“3”。由于我国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进口依赖度高,且部分粮食进口来源相对较为集中,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潜在威胁。此外,我国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较高,粮食价格波动还将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尤其中低收入人群生活压力将加大。建议宏观政策积极应对,重点关注未来物价走势,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兼顾稳增长与防通胀的平衡;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粮食进口来源;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产量;重点保障中低收人群生活水平。

一、多因素推动全球粮食价格持续走高

当前全球正在经历新一轮粮食价格上涨。2022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食品、谷物价格指数分别高达157.36和173.41,均创1990年以来新高(图1)。同时,截至2022年5月底,大豆、小麦、玉米期货价格分别报1741、1075和763.5美分/蒲式耳,分别较年初上涨25.27%、43.54%和27.63%(图2)。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俄乌冲突给两国粮食生产、运输造成负面影响,玉米、小麦等粮食供给明显受损

俄罗斯、乌克兰均是全球重要粮食出口国,俄乌冲突对两国小麦、玉米等粮食供给产生明显冲击,导致世界粮食市场出现一定缺口。根据FAO的数据,两国大麦、小麦和玉米合计产量分别占约全球的19%、14%和6%(图3)。一方面,战争冲突给乌克兰春耕带来明显冲击。3、4、5月正值乌克兰农业春耕季节(图4),且其小麦、玉米的主产区与军事冲突区高度重合,军事冲突的影响导致乌克兰农作物播种面积明显下降。另一方面,两国粮食供应链受到明显破坏。乌克兰粮食出口运输的黑海航运路线受战争影响已经基本停滞,铁路等其他出口渠道则成本较高、运输效率偏低。冲突前乌克兰的航运运输量可达到500-600万吨/月,而当前铁路运输量仅有45-70万吨/月。并且,乌克兰已经宣布在战争持续期间限制燕麦、小米、小麦等农产品出口。此外,美、欧等经济体对俄罗斯的制裁也进一步限制了俄罗斯农产品的出口能力,加剧全球粮食供需不平衡。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二)美国、巴西等重要粮食产区遭遇气候灾害,加剧全球粮食供需矛盾

2020年以来,“拉尼娜现象”已经连续三年出现,给全球气候带来明显扰动(图5),也给多个主要粮食生产国造成了较严重的破坏,影响全球粮食供给、抬高粮食价格。具体来看,2022年春季以来北美中西部地区遭遇了大面积干旱,严重程度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图6)。据美国旱情监测数据,截至2022年5月底,全美干旱区域面积占比达58%,其中极度及异常干旱面积占比达21%(图7)。这对美国农产品种植带来较大影响,全美约20%的玉米、12%的大豆、26%的春小麦、52%的棉花处于干旱区。此外,2022年4月以来南美巴西也遭遇严重干旱气候威胁,对新季大豆和玉米种植带来较大影响。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三)全球化肥市场不确定性加大,化肥价格大幅上涨推高农作物生产成本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疫情后化肥价格的大幅上涨推高了农作物生产成本,进而强化粮食价格上涨动力。一是疫情以来全球化肥市场面临供需紧平衡。随着疫后经济复苏和各国粮食安全重视程度提升,2020/2021年全球化肥需求量同比增长5%以上,创近十年来最大增幅。但化肥产能扩张则受疫情持续、供应链恢复缓慢等因素制约,导致疫后全球化肥出现供不应求。二是俄乌冲突进一步加速化肥供应收紧。俄罗斯是全球化肥出口大国,氮肥、磷肥、钾肥出口占比均列世界前三,化肥贸易占全球约13%。2021年,俄罗斯生产的氮、磷、钾肥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7%和20%(图8)。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这其中就包括禁止进口俄罗斯化肥。同时,俄罗斯也主动实施化肥出口禁令,并不断延长禁令时间。三是原油、天然气等是化肥的重要原材料,全球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导致化肥价格水涨船高(图9)。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此外,能源价格还通过替代效应渠道与农作物价格形成同频共振。玉米、豆油等农作物可以用于提炼生物燃料(图10)。美国玉米消费的第一大用途就是用于提炼燃料乙醇(图11),我国玉米的工业消费用途也占了30%左右(图12)。2022年4月份,美国政府宣布扩大生物燃料销售以缓解油价上涨压力,这将消耗更多的玉米,从而推升玉米价格进一步上涨。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四)全球粮食短缺担忧情绪不断发酵,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资本投机炒作升温

粮食供给不确定性的增加导致全球粮食短缺担忧情绪不断发酵。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越来越多国家出台限制农产品出口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需格局紧张。根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数据,截至5月底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实施了粮食出口限制令,包括阿根廷、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主要粮食出口国(表1)。这导致全球受限食品贸易份额(以卡路里衡量)已上涨至17%,已达到2007-2008年间全球食品和能源危机期间的水平。另一方面,粮食短缺的担忧情绪强化了全球资本对粮食市场的投机炒作。粮食作为重要的大宗商品,也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今年尤其是俄乌冲突以来,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期货市场投机多头持仓数量明显增多(图13),推动粮食期货价格上涨,进而增强粮食现货价格上涨动力。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二、未来全球粮食价格将进一步上涨

(—)俄乌冲突、异常气候、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发酵,全球粮食库存或将减少

一是俄乌冲突不确定性依然较大。从粮食生产角度来看,乌克兰粮食产量收缩将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集中体现出来。目前乌克兰春耕已接近尾声,据乌克兰农业部数据,截至2022年5月下旬乌克兰春耕面积仅相当于去年春耕面积的72.4%,预计全年谷物播种、收获面积将大幅低于历史水平(图14)。从粮食运输角度来看,每年8月至11月和10月至次年5月分别是乌克兰玉米和小麦的集中出口期,黑海海域港口运输届时能否恢复正常运输仍充满变数,从黑海海域出口的粮食占全球比重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萎缩(图15)。

二是“拉尼娜现象”仍将持续,全球农作物种植、生长或将进一步受到异常天气的影响。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预测本次“拉尼娜现象”有59%的概率将持续至6-8月,日本气象厅则预测本次“拉尼娜现象”有60%的概率将持续至北方夏季结束。

三是粮食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蔓延。2022年以来,联合国多次报告全球粮食危机,并警告称“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国家倾向于优先保障本国粮食安全而减少出口,导致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蔓延。IFPRI数据显示,俄乌冲突以来,颁布粮食出口禁令的国家数量已经超过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期,并且不断接近2008年粮食危机时期(图16)。此外,IFPRI报告还指出,“随着地区冲突的持续和粮食短缺,尤其是谷物和植物油的严重短缺,会导致更多国家转向贸易限制”。未来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将进一步蔓延,对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形成巨大挑战。根据FAO预计,2022/2023年全球谷物贸易量约为4.63亿吨,将较2021/2022年降低2.6%。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当前全球粮食库存处于历史低位,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库存消费比已连续多年下滑(图17)。进一步地,考虑到俄乌冲突、异常气候、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发酵,预计未来粮食供需关系将更加紧张。根据FAO预计,2022年全球谷物产量将减少1.6千万吨,为近年来首次出现。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将从2021/22年的30.5%降至2022/23年的29.6%,为近八年来最低水平。分品种来看,2022/23年小麦、大米、粗粮的消费量均超过产量,三者均出现产消缺口。根据FAO预计,2021/22年小麦、大米、粗粮产量将分别较2021/22年下降6、1.3和8.8百万吨,库存消费比将分别较2021/22年下降0.7、0.5和1.1个百分点(表2)。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二)货币因素对粮食价格并不起决定性作用,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对粮食价格的抑制作用有限

从历史长周期走势来看,虽然货币因素会对粮食价格产生影响,但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二者趋势一致性并不强(图18)。粮食价格的变化趋势根本上仍是以供需关系为推动力,市场流动性变化更多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影响主要表现为短期扰动。本轮粮食价格大涨最主要原因就在于供需关系失衡。因此,即使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短期可能会给粮食价格带来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考虑到未来粮食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粮食价格上涨动力依然较强。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三、国际粮价上涨将给我国经济运行、粮食安全带来挑战

(一)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价格上涨可能引起我国通胀压力上升

受疫情后能源、粮食等商品供需失衡以及前期全球货币宽松等因素影响,当前全球通胀持续高位上涨。相对而言,中国通胀水平整体较为温和(图19)。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但国际粮价上涨将加大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从直接影响来看,粮食是CPI中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应CPI结构中的“食品烟酒-粮食”子项目,约占CPI权重的2.9%左右。根据进口依存度=进口量/(产量+进口量-出口量)测算,2021年我国粮食进口依存度为19.5%左右。再结合进口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可计算出2022年一季度进口粮食价格变化直接推动CPI涨幅约0.09个百分点。从间接影响来看,一方面,粮食作为重要的原材料,粮食价格上涨将推升大量农副产品和部分工业品成本,进而导致物价水平的整体上行。另一方面,玉米、豆粕是主要的猪饲料,粮价上涨可能导致猪粮比价继续震荡下行,加快猪肉产能去化、加快新一轮猪周期上升拐点的到来,给后续猪肉价格造成上行压力。分情形预测,激进情况下若未来国际粮价继续上涨20%左右,直接传导下对我国CPI同比涨幅的抬升作用约为0.38个百分点,间接传导下则约为1.06个百分点;保守情形下若未来国际粮价保持当前水平高位震荡,直接传导下对我国CPI同比涨幅的抬升作用约为0.23个百分点,间接传导下则约为0.77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在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供应链恢复缓慢等因素影响下,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增大,叠加未来猪肉价格的筑底回升,未来我国通胀将面临“猪油粮共振”的严峻挑战,通胀水平将继续走高,下半年部分月份CPI涨幅或将突破“3”。

(二)我国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进口依赖度较高,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整体上看,我国粮食储备充足、国内粮食价格波动较国际更为温和。目前我国粮食储备率已经超过80%,大大超过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储备率水平。2022年1-5月,国内小麦、玉米和大豆期货价格分别上涨了18.25%、15.36%和7.66%,明显低于国际粮价上涨幅度(图20)。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但我国粮食供求仍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进口依赖度高,成为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具体来看,我国大豆进口依赖度超过80%(图21),国内大豆价格受国际价格波动的外溢影响较明显。2021年以来,国际大豆价格与国内大豆价格的相关性高达85%。玉米的进口依赖度虽然不高,但近年来国内产需缺口有所扩大、库存消费比走低。2021年,我国进口玉米2835万吨,同比增长152.2%;大豆的库存消费比仅4.23(图22)。稻谷进口依赖度较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国内价格受国际价格影响较小,充当了重要的稳定剂作用,削弱了粮食价格上涨对我国通胀的影响。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此外,我国部分粮食进口来源相对较为集中,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粮食进口的不稳定性以及国际市场波动的外溢影响。我国玉米进口主要来源于美国和乌克兰,二者占比高达99%(图23)。在俄乌冲突持续、美国干旱天气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玉米进口面临巨大挑战。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巴西和美国(图24),小麦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澳大利亚,大麦主要来自于乌克兰、阿根廷、加拿大和法国。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三)粮食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尤其中低收入人群生活压力将加大

粮食作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粮食价格上涨意味着生活支出上涨,将会对人民生活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从横向国际对比来看,我国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较高(2021年为28.63%),明显高于美国(6.5%)、英国(8.7%)等发达国家。从纵向时间对比来看,疫情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普遍高于收入增速,且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的占比不断提高。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速为11.1%,明显高于人均收入实际增速(7.1%)。根据前程无忧《2022职场人消费信心报告》显示,近3年来有约60%的家庭食品支出占比出现不同程度提高。因此,需要对食品价格波动可能给我国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高度关注。其中,由于中低收入人群中食品等刚性必需品支出占比较大,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将更加明显,更需要引起重视。

宏观观察|本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与应对


四、相关应对建议

第一,重点关注未来物价走势,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做好粮食、能源等重要初级产品的保供稳价工作,适当增加关键商品国家储备数量。打击投机炒作行为,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多措并举缓解企业原材料成本压力,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库存管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签订原材料长期供给协议,帮助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实现企业内部挖潜力、降成本。做好市场预期管理,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大宣传政府稳增长、控通胀的手段和决心。加强对流动性状况的监测和调控,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

第二,宏观政策兼顾稳增长与防通胀的平衡。当前,国内外经济运行呈现不同特点,高通胀给美欧等经济体带来严峻挑战,我国则通胀相对温和,更多的是面临稳增长的压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在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的同时,依然要将政策重点放在稳增长方面。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发挥财政、货币政策作用,建议提前下发明年专项债额度、提高财政赤字率或发行特别国债,扩大再贷款的力度和覆盖范围,全力帮助企业纾困、稳定市场预期。

第三,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粮食进口来源。积极构建以政府主导,加工、贸易等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实现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协调发展。立足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保持和扩大农户的粮食储备规模,改善和提高农户的存粮质量。优化粮食进口来源布局,从进口来源地、进口运输通道、贸易渠道等方面进行调整,可考虑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粮食合作,提高粮食进口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鼓励、支持国内粮食企业“走出去”,开展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贸易等国际合作。

第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产量。加大农业研发投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落实种粮农民补贴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与保护。有序开展夏粮收购工作,优化流程、规范秩序,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夏粮收购的信贷支持。完善粮食流通、加工体系,加强农业供应链和价值链建设。

第五,重点保障中低收人群生活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低保制度落实力度。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强化精准帮扶就业培训。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困难群众,通过发放救助补贴等措施帮助其渡过难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