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交互和人机交互的行为有什么区别?人人交互比人机交互的技术优势是什么?

日期:2022-09-14 21:22:14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人人交互和人机交互的行为有什么区别?


1、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加以融合,可以在实现人人交互信任纽带和高转化率的同时,保有人机交互的高并发率特点。上述融合依赖于小冰框架或其他类似的完整人工智能框架体系,可以在各种复杂的场景中实现高度拟人的交互。”交互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对现有交互瓶颈的不断突破,新形式的人工智能交互将无处不在,对人类社会及商业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2、人机交互系统(全称为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简称为HCI),是研究人与计算机之间通过相互理解的交流与通信,在最大程度上为人们完成信息管理,服务和处理等,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工作学习和谐助手的一门技术科学。


3、人机交互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多模感知功能,智能代理交互功能,基于知识对话的网络信息交互和检索能力,并具有二维和三维虚拟交互环境可视化显示的人机交互技术功能。

很多人听说我是学人机交互的,都会问我一个问题,什么是人机交互?

答:human-hen(人-鸡),当然这是一些朋友的戏谑之作。但是现在看来,又似乎有些道理,至少有一半是对的,人(human)。至于另一半么,他们想的太“智能”了,现在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Human-Hen太“智能”了

老马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所以用我的话说就是人在这一类思维活动方面,相比于动物更加高等和优秀,再简单说就是说人是智能的。相反地,动物不是智能的,但是并不代表动物完全不“智能”,据说成年海豚的智商相当于人类6-7岁时的智商。然而相较于人类,这种“智能”太过低级,我们看不上这种“智能”。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我们并不能与动物交流。那么对于6-7岁的孩子的呢,好像有时候交流起来也有些头疼。

真正的人机交互(human-centered interaction technologies),和人交流的是冰冷的机器。很明显,日常用的机器都是非智能的,智能设备也只有少的可怜的所谓“智能”。对于动物、六七岁的孩子,我们尚且存在交流障碍,更何况这些机器呢。

所以,human-hen太“智能”了,真正的人机交互应该算是“弱智”了。

“弱智”的人机交互

既然机器没有“智能”,那么人和机器怎么交流呢。先来看看人和人的交流,碰到有交流欲望的人,打个招呼,然后一问一答,有来有回,这个过程我们习以为常。但是机器不一样,我们想使用这个机器,不能遵循人类的方式say“hello”,只能遵循机器的方式操作,或点击或滑动或者其他什么方式,总之要告诉它我们需要和它互动,然后再通过机器的方式进行下去。

显而易见,与没有“智能”的机器交流,障碍似乎太多了。首先,我们怎么知道机器的规则;其次,一来一往之间怎么去理解机器的“语言”;最后,面对机器的“回答”,怎么判断是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好像到处都是机器挖的“坑”,不是掉进这个“坑”,就是掉进那个“坑”,伤不起啊。

机器挖“坑” 交互填平

既然这么多“坑”,总要有人填平,所以交互就是那个“填坑人”。交互er要将机器的方式翻译为人类明白的方式,将机器的“语言”翻译为人类听得懂的语言,打破了人类和机器的障碍。所以交互er就是“翻译官”。

那么作为一名“翻译官”,如何掌握这两门“语言”呢?

首先,虽然交互er自身是一名人类,但是每个人的行为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还是要去了解人类。那么,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是必要的,同时还要懂如何做用户调研。

其次,要学习机器“语言”,也就是明白机器的逻辑,行为方式等等。

最后,如何将机器“语言”翻译成通俗易懂的人类语言才是交互er最重要的工作。当然这其中还涉及到很多交互设计上的细节知识,在此我们不过多赘述,以后我会详细讲述。

当然,现实中的交互er们,绝大多数不是翻译机器“语言”,通常都是互联网产品,但是其本质是相同的,用户研究、了解产品逻辑,产出原型。

所以,交互就是一名翻译官,一个机器和人类的翻译官。

人人交互比人机交互的技术优势是什么?

如今很多人的出门必备品,已经从钥匙钱包手机的三件套简化为钥匙和手机了,如果碰上家里安装了密码锁的,可能连钥匙也直接省了。

无论是吃饭购物,还是交通出行,移动支付就像其他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服务一样,帮我们完成了便捷生活的又一次升级,几乎成为了日常生活中水和空气一般的存在。

这是一个服务高度自助化的时代。正如移动支付一样,很多日常服务都可以逐渐脱离人工的干预,全程实现自助。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自助服务真的让你变得更方便了吗?

自助反被自助误

现金支付不用排队,手机支付却排成长龙,这是出现在北京西单某商场里的场景。

因为使用手机支付的人太多,曾经被视为“快速通道”的移动支付窗口也“慢”了下来,再遇上网络不太给力,或者对手机操作不太熟练的情况,排在后面的人只能干着急。

(有的时候自助通道反而等待时间更长,图片来自:家在深圳)

爱范儿(微信号:ifanr)有一次在双 12 的时候去超市买东西,因为商家有满减活动,很多人临到收银台结账时才下载 app 和领红包。店员的态度倒是挺不错,不厌其烦地教导每一个顾客怎么买单最划算,但排队的人就倒霉了,可能要比平时要多花上一倍的时间。

有人说了,相比优惠活动来说,多花的时间不值钱。不过当以往为了便利而生的服务变得更加不便利时,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前几天,亚马逊的无人超市 Amazon Go 正式对外营业了。有人测算,第一位进去体验的顾客从进店到买完离开,总用时为 51 秒。

进门时候刷一下手机,进去之后拿起东西走人即可,Amazon Go 利用传感器和追踪技术实现的“无人结账”服务实在是创造了一种颠覆式的购物体验:从此再也不用在收银台排队了。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主打结账不用排队的 Amazon Go,却因为店里容量有限、顾客太多而在外面排起了长队。

来,感受一下,据说场面堪比新 iPhone 发售当日的苹果商店。

本来只要不到一分钟的购物时间,就这么硬生生地被拉长到了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心疼那些站在寒风中的西雅图市民。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国内的高铁车站检票口以及各大出入境的自助通关窗口。虽然随着二维码和芯片技术的普及,车票证件都可以实现自助通关了,但一旦客流量变大,那些对识别精度要求较高的自助通关过程反而会变成队伍“卡壳”的原因。

有的时候,还不如乖乖走过去让工作人员人工检票来得快一些。

令人抓狂的还有各种所谓的智能客服系统。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商家往往把各项服务细分具体成不同的类别,但现在如果想要在线上办成一项业务,不按个十次选择键你可能根本就没进门。

中文服务请按 1,英文服务请按 2……办理新业务请按 1,业务变更请按 2……开通新卡请按 1,提额请按 2,办理分期请按 3……

业务划分得清楚了还好,起码按了几次之后真的可以办理成功;但如果遇上有些归类模糊的业务,可能从选项 1 听到了选项 9,你还是不知从何下手,最后只能转投人工服务的怀抱。

现在很多用户为了一步到位,会选择直接找人工客服来解决,但不得不吐槽的是,有些人工通道的入口藏得实在是太深了。

这样的自助服务,实在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人机交互真的不好使吗?

这些所谓的自助服务,其实都是在实现同一件事,即将传统的人人交互(自然交互)向人机交互的方向转变。

人机交互的好处不言而喻。借助技术和工具,它能够使传统的服务过程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高效;尤其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下,人机交互正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和自然,和机器的真正“互动”正在成为现实。

不过在具体应用中,人机交互却也像上文中所提到的一样,遭遇了不少“现实窘况”。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人机交互真的比人人交互更加先进吗?

事实上,在如今的行业中,人机交互其实存在一种被过度使用的情况。就像前面所说的无止境的客服选项一样,过多的无用交互并不会提高服务效率,反而因为过程的复杂而伤害用户体验。

说到底,无论是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还是人人交互,最重要的还是用户体验。在谈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变革时,技术的进步不应以是否产生颠覆为评价标准,而要看它到底能对我们的使用体验带来多大的提升和改善。以用户为中心始终是根本性原则。

因此,学会适时“做减法”,有的时候反而成为了一种有效提升用户体验的方式。而这个方式的精髓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人和机器都能尽其用。

比如时下非常火热的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超市,并不是要简单粗暴地达到完全“无人”的状态,在收银这种没有太大技术含量、对服务精度要求也不是非常高的事情上面,机器完全可以取代人工劳动;至于宝贵的人工,就用在要求更高的其他服务流程中去。

而用户也是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来选择到底是机器服务还是人工服务,一味地追求自助也没意思,适合自己的、符合需求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说,下次出门还是随身带一点现金吧,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得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