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据杨晨描述,他所在信贷部门年终奖内部分化比较严重,少则几千元多则五六万,而通常拿几千元年终奖的都是后台数据部门的员工,他们的工资通常比较稳定。“比不上大行的福利待遇,我们就是多劳多得,想多挣钱就得吃苦,轻松拿不了高工资。”杨晨打趣道。
作为公司经营情况的晴雨表,员工年终奖数额的多少也间接体现了每年银行网点的业绩表现。在某银行业分析人士看来,银行的年终奖与经营效益相关联,至于这种年终奖的分化和波动,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宏观经济波动、银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部门经营压力明显增大、各区域经济表现、各银行经营方面差异导致的。
柜员吴倩(化名)对年终奖已经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她告诉北京商报记者,“2022年疫情在家办公了几个月,网点业绩整体受到影响,今年到手年终奖预计会少1万元”。
围城里的考核
若说银行业是一个“围城”,“围城”之外,有多少人羡慕高薪想挤破头进入,“围城”之内,银行人亦有银行人的无奈。
作为前端销售人员,银行“打工人”的年终奖计算方式往往依据员工为银行带来的贡献计算。存款、贷款的绩效考核是重中之重,杨晨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拿多少年终奖主要看信贷经理管理的存款、贷款总量,客户量越大基数越大”。
今年以来,存款利率进入下行通道,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上海银行、长沙银行等银行纷纷将存款利率下调,也从侧面削弱了银行存款产品对储户的吸引力。
作为一线员工,客户经理的感受更为深刻。“我自己拉不来存款,太难了,2022年完成的1000万元存贷任务中,可能只有几十万是存款,其他都是贷款。”一位地方性银行客户经理说道。
这样的情形也存在于杨晨的银行中,“我就职的银行不像国有大行那么有名,想存款的储户都愿意存在大银行里,我行主要做房屋抵押贷业务,2022年6月1日-12月末半年多的时间,我们整个信贷部门发放贷款一共达到9.8亿元”。
得益于曾在助贷机构留存的客源和业务办理能力,仅入职半年杨晨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王敏就没有那么幸运,转岗之后,她才懂得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销售。市场调整带来的打击也让银行“打工人”受伤。2022年理财产品流动性迎来两次挑战,一次为3月,受股市债市双重下挫影响,数千只理财产品出现“破净”,另一次为2022年11月,国内债券市场出现明显调整,导致不少理财产品出现了回撤、负收益的情况。一时间,投资者恐慌“组团”赎回理财产品,理财经理焦虑深陷绩效“围城”。
“我们不一定发年终奖,理财产品被赎回的有点惨,还在等待。”一位国有大行资管部门人士无奈地说道。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看来,员工年终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绩效,也就是存款、贷款、理财销售、信用卡办理的任务。且这里面最难完成的是存款,所以银行喜欢有社会资源的员工,所谓富人干金融,就是这个意思。近几年银行年终奖下降,是因为网点对银行业绩、获客贡献下降,因为线上智能自助业务提升,网点触达能力不足。
“金饭碗”失色
从“为银行拼命”到“想和银行拼命”,这大概是许多银行“打工人”拿到年终奖前后的心路历程。在外界看来,手捧“金饭碗”的银行人是令人艳羡的,而在银行人眼中却并非如此,昔日的“金饭碗”正在失色。
前、中、后台待遇不公让不少银行员工普遍内心失衡,为了表达不满,“出走”便成为他们的主要方式,有不少银行高管选择离职后奔赴互联网巨头或科技公司,也有不少银行员工选择离职去进修文凭学位或准备公务员考试。
正式员工“出走”成为常态,劳务派遣员工的流动性更大。“银行给派遣工的待遇非常低,正式员工的福利基本上没有,年终奖也比正式员工少1/3,转正非常难。”一位已经离职的某城商行劳务派遣员工回忆,“我是在银行做柜员的,干的活不比正式工少,也基本上没有犯过业务方面的错误,但工资、年终奖缩水却很明显,熬了一年已经没有干下去的必要了。”
探究原因,银行员工纷纷跳槽还在于银行制度保守、人才激励机制较差。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薪酬结构、绩效和年终奖的设置规则,是银行人才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目前,业务能力强的人才、数字化转型复合型人才等是银行最为重视的,在招聘和薪酬激励上也会向其倾斜。总体看,金融机构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需要在文化、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等多方面做出改变,以更好发挥出科技人才的创造性。
北京商报近期发布的《2022年度金融数字化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指出,银行在复合型、科技型人才的招录上往往是“招来了”但是“留不住”。在招聘薪资待遇方面,一些信息科技企业给出的待遇和发展前景往往优于银行,而从职业发展规划来看,有科技人员认为在银行发展数年后往往会遭遇职业“天花板”,因此也会选择打磨一段时间后跳往别处。
年终奖对银行来说是成本支出,但更是现代企业管理激励手段,在前述银行业分析人士看来,科学制定年终奖考核体系有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提升经营效率。年终奖还是需要建立在更加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基础上,让年终奖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企业经营效率不断提升。
正如盘和林所言,优化员工薪酬待遇和激励机制考核应该适当地让利给员工,稳定团队,调动积极性,同时,网点转向多元化经营,丰富金融场景。进而,金融线上化趋势势不可挡,在中后台组建团队,集中处理业务。
怎么激励
虽然年终奖不如以往“吸睛”,但有不少银行人依旧分享着自己的年终心得,对于2023年的年终奖,银行“打工人”们仍抱有期许。李玲打趣道:“年终奖拿了又能多干一年了。”据李玲说,她所在的银行主要依据四季度的绩效来发放年终奖,而在彼时正值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的白热化时刻,营销压力加身让她喘不过气,甚至在朋友圈发文表示,用拼多多红包助力换亲朋好友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不过,即使用尽洪荒之力,年终奖还是没能逃脱“减半”的结局,但她希望明年会更好。
“年终奖是对我们一年工作的肯定。”韩诗怡认为,年终奖发放数额的多少不仅关系着收入,她更在意的还是银行对其价值的认可度,2023年转岗后的她期望自己的年终奖能朝上万元的目标靠拢,至少不要和同行差距太大。
李玲也希望2023年的年终奖能回归至从事柜员岗位时期4.5万元的水平,为此她还需要在营销绩效方面多努力。
2023年,杨晨希望能够更上一层楼。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年终奖主要是员工为银行带来的贡献决定的,目前他的年终奖是1万元,而部门管理资产最多的员工则能够拿到6万元。此外,存贷资产不仅关乎到年终奖,也关乎绩效,客户量越大基数越大,有时一个月绩效能超过年终奖,因此新的一年他希望尽量拓展客户资源。
在盘和林看来,年终奖下降,说明银行对人才吸引力下降,且越来越依赖于员工关系资源,这并非好现象,而对于员工来说,内卷导致收入越来越低,不得不去面临职业抉择,已经有很多人离开了银行系统,而依靠每年校招补充员工,也会导致员工队伍稳定性下滑,不利于银行发展壮大。未来银行年终奖的整体趋势应该是保持稳定。
为了避免潜在的人才流失隐患,也有银行做出了反应。《报告》中提及,有不少受访银行表示,吸揽领先同业和头部互联网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构建数字化人才成长发展通道和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以岗定价、岗变薪变,激发组织活力与员工创造动力,让人才有机会、有舞台、有空间。
正如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所言,下一步,银行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与本行发展相匹配的薪酬增长机制,增强薪酬水平的市场竞争力。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市场化激励模式,以市场化的薪酬吸引人才。针对核心人才、价值人才、高端紧缺人才,进一步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李海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