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白帝是谁演的?风起陇西赤帝到底是谁是真实历史吗?

日期:2022-05-09 16:50:20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已经落下帷幕的《风起陇西》,并没有上演后续逆袭的好戏。它在CCTV8晚间黄金档播出时,酷云实时收视率在0.5%左右徘徊,广电总局的视听大数据第一周也只有0.755%,砸穿了CCTV8的收视底盘,是近些年来CCTV8晚间黄金档收视表现最差的电视剧之一了。要知道,CCTV8黄金档电视剧常年都在1%以上,破2%的也不在少数。这让《风起陇西》自开播起就遭到不少观众的嘲讽。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风起陇西》海报

如果说CCTV8的观众群以中老年观众为主,他们并非《风起陇西》的目标受众,可《风起陇西》在爱奇艺播出时,热度值表现也很不理想,直到会员大结局当天的24点,热度值仍未突破7300。可供对照的是《人世间》大结局时热度值突破10000,就连《风起陇西》前爱奇艺推出的一部俗不可耐的古偶剧《祝卿好》(22集),大结局热度值也突破8200。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风起陇西》大结局当晚最高热度7281

同样地,云合数据的有效播放量榜单也印证了这一点:《风起陇西》在视频网站表现平平。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风起陇西》的云合数据

哪怕笔者个人很喜欢《风起陇西》(无利益相关,纯粹个人喜好),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风起陇西》不能说扑了,但反响绝对低于播出前的预期,是一部不叫座的作品。

为什么会这样?

明明拍得很不错

异议不大的是,《风起陇西》总体上是一部叫好的作品,是这些年来少有的质感上乘的古装剧,大结局时豆瓣7.8分(预计会慢慢涨分)。

路阳更突出的是他电影导演的身份,《绣春刀》《绣春刀2》《刺杀小说家》均评价不错。在美学层面上,《风起陇西》有着不俗的质感。24集的篇幅,就像是看了8部电影。

该剧以实景拍摄为主,注意历史细节,能够较好地还原出三国时代的风物与生活方式,甚至曹魏与蜀汉的地理空间上都做了区分;打光上,不是现在古装剧最常见、最没水平的大白光,而是用了很多精力去还原白天的自然光、夜间的烛光,晦暗的色调也烘托出凝重紧张的历史氛围;镜头调度上,一些运动感比较强的镜头很能体现导演的匠心独运,有比较强烈的艺术美感;打斗戏虽然不多,但凌厉、迅捷、节奏感强,同时放大刀刃插进肉体的阻力,传递出死亡的残酷与疼痛……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陈恭(陈坤 饰)

就故事设定说,《风起陇西》也颇有些趣味,它是马伯庸的同名小说为故事基地,是三国故事的“新编”,创造性地将三国与谍战相结合。

剧版一上来,马谡失街亭,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由此进入剧情主线:诸葛亮是因为获得错误的情报,才部署失误,痛失街亭。

原来,蜀汉在曹魏潜伏着一个间谍,代号是“白帝”,他是陈恭(陈坤 饰)。他传给诸葛亮(李光洁 饰)是正确的情报,不料曹魏也在蜀汉潜伏着一个间谍,代号是“烛龙”,正是他替换了“白帝”的情报,误导了诸葛亮。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诸葛亮(李光洁 饰)

蜀汉以为是陈恭叛变了,远在曹魏的陈恭自然是有嘴说不清。蜀汉间谍机构的领导人冯膺(聂远 饰),派了负责境内反谍的荀诩(白宇 饰)去往曹魏锄奸。但陈恭是荀诩的妹夫,两个人亦是知根知底的好友,荀诩不相信陈恭叛变。于是两个人打算联手查清“烛龙”到底是谁。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冯膺(聂远 饰)

之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陈恭化名后继续在与曹魏有勾连的五仙道潜伏,以期寻找机会查清“烛龙”真身;另一边是已经回到蜀汉的荀诩,继续追查蜀汉哪个高层有可能是“烛龙”。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荀诩(白宇 饰)

荀诩不查不知道,一查就慢慢掀开了蜀汉朝堂党争背后的阴暗面,甚至他所信任的陈恭亦不“纯粹”,这也让荀诩陷入险境……

本质上,《风起陇西》就是部谍战剧,从头到尾围绕着“身份”做文章。像男主角陈恭,在蜀汉、曹魏和五仙道,他都是不同的身份;当观众以为他就只是“白帝”时,后来才发现他成为新的“烛龙”,并成为双面间谍。

它有情报交换,有策反,有渗透与被渗透,有“刑讯逼供”,有同为间谍的恩爱夫妻以“敌人”的身份相虐相杀。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翟悦(孙怡 饰)死在陈恭怀里

而情报机关本身也是一个权力机构,它自身有派系、有权力的争夺、有背叛与陷害,更有大量的彼此牵制、倾轧与内耗;情报机构一般也会牵连到权力高层之间的斗争,它成为铲除异己、构陷坑害对手的工具……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诸葛亮斥责杨仪(俞灏明 饰)以间谍之术铲除异己

所以,在《风起陇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潜伏》《黎明之前》《悬崖》《风筝》等经典谍战剧的影子。这也意味着,它在情节逻辑的搭建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做得颇为成功,至少能够让追剧的观众入戏。

《风起陇西》强情节、强冲突,叙事节奏很快,没有什么拖泥带水的桥段,女性角色的加入多了一些感情戏,但处理得当,翟悦(孙怡 饰)的下场令人唏嘘;悬疑层层推进,信息量密集,让观众有通关的快感;逻辑链条没到密不透风的地步,至少没有刺眼的bug,也都能自圆其说。

人物群像的刻画,颇为出色。陈恭是陈坤近年来接到的最好角色了,浓缩着真正的悲剧感,可以让人想起余则成、周乙(剧版《悬崖》)、郑耀先(《风筝》)等角色;继《沉默的真相》里的江阳,荀诩是白宇的又一个代表性角色,哪怕天地不仁,荀诩亦要坚守最基本的道义良心,这样的角色看似好演,但其实容易演得“假”,白宇版荀诩让人信服,他的“轴”稀释了说教色彩,他放松时流露的天真让角色饱满。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荀诩有着难得的纯真

冯膺和杨仪(俞灏明 饰)有相似的地方,他们效忠于一个空大的理念,视他人的生命如草芥,但冯膺不怕牺牲自己以成为计划的一部分,杨仪就是纯粹利己——这种人更可怕;常远饰演冯膺的小舅子,主要承担喜剧功能,看似咋呼但对姐夫忠心耿耿,这混乱的世道他的真挚显得难得;糜冲(王骁 饰)让人想起《潜伏》里的李涯,哪怕是“敌方”阵营,观众对他完全没有反感;郭刚(董子健 饰)也很有意思,放浪形骸,但对陈恭的感情又有点“傻白甜”……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郭刚(董子健 饰)想起与陈恭的快乐过往,失魂落魄

综上所述,《风起陇西》美学在线、逻辑在线、角色在线、表演在线,没有理由是一部难看的剧啊。

反间谍叙事

《风起陇西》偏偏就是不叫座。有些是自身不足导致的,有些则不然。兼听则明,我们也来厘一厘。

其一,美学层面上的。譬如自然光、烛光的运用,在大银幕上有很好的效果,可在小荧屏上或许就会显得有点黯淡,好像三国时期不出太阳似的。

该剧质感上是往正剧做的,古香古色,也使用了一些文言文。可人物对话上,有时又颇为现代,诸如“我从来都没出过外勤”“不许拉山头,搞小圈子”“是我发展的外勤下线”等等,很像现代谍战剧里的台词。可以理解主创者是想让观众更好地代入时代语境、对人物困境感同身受,但这一切并不需要通过语言的口语化来体现。现在不古不今的,反而两头不讨好。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文言文台词,还得用白话文当字幕

其二,通俗性层面的。虽然《风起陇西》是三国故事,但里头的几个主人公都是杜撰出来的,人物众多,观众一时半会要厘清他们是谁并不那么容易。虽然它的内核是谍战剧,可又不像民国谍战剧那样已经形成固定的正反派——大家对日寇、军统、中统都不陌生了,但《风起陇西》司闻曹、间军司等概念以及各色官职还是会把人绕晕。其对大妈观众普遍不友好,笔者母亲是CCTV8忠实观众,但这部剧她开头几集就没坚持下去。

其三,也是最深层次的,《风起陇西》的主题表达上存在两个背离:剧情前后段背离;与观众对间谍叙事的审美预期背离。

像《潜伏》这类革命年代谍战剧,已经形成稳定的叙事范式,“信仰”是它们的共有主题,并以此突出我党战士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主人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是他们替我们扛起黑暗的闸门,所以剧中他们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他们为革命事业所做的种种牺牲,都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也能转化为美学上的崇高感,令我们动容。

《风起陇西》也有“信仰”这一层面的表达,浓墨重彩地体现在剧情的前中段。它并没有跳脱出“褒蜀贬魏”的价值立场,“光复汉室”为的是让老百姓免于战乱、过上好生活。譬如开篇不久,就通过陈恭、荀诩和翟悦的一段对话点题。陈恭举杯说道:“为了光复汉室。”翟悦发问:“何为光复汉室?”陈恭答:“为了不再有战争。”荀诩也说:“为了你我这样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为了这个大义,很多小人物牺牲了亲情、爱情、友情,包括自己的生命。陈恭、翟悦命殒,荀诩活着但已失去所爱一切。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光复汉室”的信仰有些空大

问题是,这个“信仰”叙事很难打动观众。“光复汉室”离当下的我们太遥远了,并且观众无法从剧中明显看出蜀汉之于曹魏的“先进”之处,相反,蜀汉的权力机构内部有着更多龌龊的勾心斗角(至少剧中是如此),这样的汉室干嘛光复?何况,真实的历史也证明了,蜀汉的“雄心大志”最终落空了。

由此,蜀谍的“信仰”的感染力就大大降低了。它无法像《潜伏》等谍战剧那样,激起观众最广泛的情感共鸣。这就是《风起陇西》的第一个背离:明明是个“谍战剧”,可它的信仰表达观众根本无感。

当然了,路阳绝对不会这么“俗”,开篇这些“家国叙事”更像是过审需要,是为了宣发上的正能量。等到剧情后半程,尤其是20集之后,一切图穷匕见,这个“信仰”叙事四处漏风,它的残酷、非人道就充分暴露出来。

最典型的就是冯膺和杨仪,他们信奉的观念是:为了大义,一切都可以拿来利用、拿来牺牲。当初冯膺为了所谓“大义”,牺牲了陈恭的父亲;如今他与杨仪又要以大义之名,要求陈恭杀了荀诩。冯膺和杨仪说得轻描淡写又斩钉截铁。他们在乎人命吗?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只是空大的理念。这是大人物的残忍、也是历史的冷酷之处。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冯膺和杨仪为了“大义”,什么都可以拿来牺牲

谁代表了这部剧真正的立场?荀诩。荀诩才是导演的声音。荀诩坚信与坚守的是那些最传统的正向价值:公平、正义、权利。小人物是可以为大义牺牲,但他们必须事先知晓、必须心甘情愿,而不能是稀里糊涂成为棋子,不能后知后觉被利用,“大义”不能成为“不义”的幌子。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荀诩只问真相

但很多观众被前期剧情以及宣发误导了,他们没看透荀诩这个角色的真正用意(不是怪观众)。所以他们很纳闷:怎么荀诩一直在“添乱”?可荀诩就必须“添乱”,他信奉的是不同于冯膺等人的价值观,他自然不会按照冯膺等人的路径走,他必须事事追问明白。当观众默认小人物成为大义的“代价”没什么,荀诩要为“代价”追一个真相。

这就是《风起陇西》主题表达上的第二个背离,它的剧情内部本身就有两种理念在相互辩论、相互撕扯、相互拆解。荀诩的“添乱”,其实是在解构整部剧的“信仰”叙事。

但它“掩饰”得太好了,或者它真正想表达的东西给得太迟了,反而让观众莫衷一是,误会了它,甚至早早就弃剧了。

如果观众坚持到最后,或许就会为路阳的表达击节。《风起陇西》的出彩之处,正在于它的“背离”:它背离了传统谍战影视剧的信仰叙事,相反,它想让我们窥见某些大义背后的无情无义、寡廉鲜耻。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它无所信仰,剧集最后荀诩踏上了新的征程——依然是为了大汉。只是,任何正义的大义里,一定要有人本主义。如此,陈恭的自愿牺牲才是悲壮的,荀诩的绝望中前行才能动人。

《风起陇西》明明很不错,为何不叫座?

陈恭选择牺牲

作为大众化产品,反间谍叙事的主题表达很冒险。《风起陇西》以其“高冷”付出了暂时的市场代价,但它的冷峻与深刻也无可否认。一时的“不叫座”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个人愿意相信,时间会站在这部剧这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