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海历来是农民工就业聚集地。由于就业机会多,薪酬待遇好,以前很多大企业春节后都会有大量求职者聚集厂区门口等待应聘,企业也就顺势在门口设立招聘窗口,坐等面试应聘者,一般正月十五前也就顺利完成了全年招聘计划。随着国内人口红利逐步消减,加上传统劳务输出地产业崛起,农民工家门口就业机会增加,地区薪酬待遇差距越来越小,每年节后都会有一些农民工留乡就业。此时如果还坐等工人上门,必然会在招聘中陷入被动,“逆向招工”愈演愈烈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减少对普通工人的简单依赖,国内制造企业近年来加快了数字化转型,但“智改数转”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即便转型升级成功也需要一定数量的能与产业发展匹配的高素质数字产业工人。这个时候,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摒弃过去那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用人老观念,把农民工当作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善待工人并让他们在企业有发展机会和平台,才能在招聘市场获得主动。
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诉求也在发生变化。除了薪酬,用人单位的吃住条件、社保待遇、带薪休假等福利待遇和企业文化都会成为影响其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那么用工规范,薪酬待遇合理,能给予工人给予足够尊重和关爱的企业节后招聘难度都不大。但一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能力像一些大企业那样为农民工提供优厚待遇,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出面,为辖区企业增加就业吸引力创造条件,如在农民工集中地建立服务中心,提供打工者能租得起的农民工公寓,为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便利条件等等。
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今年苏南一些地方人社部门和企业老板节后跨省招工时,除了像往年一样密集举办招聘会,还特地带着礼物登门拜访去年在苏南打工的返乡农民,面对面了解诉求,当面解决他们在打工过程中遭遇的烦心事揪心事。这种将心比心,马上就办的态度无疑有利于提升地方形象,增强区域就业吸引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红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