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唐书》记载,称参加童子科的儿童,能通《九经》之一经,与《孝经》、《论语》者,可在背诵出十篇文章之后,被直接授予官职,能背出七篇文章的儿童,也可以被授予出身,算是有了官方承认的学历;虽然参加童子科的儿童,年龄都在十岁以下,让他们做官跟“过家家”似的,但少数人的确在当时被授予了官职,例如前面提到的神童刘晏;而其余的大部分通过考试的儿童,则都是获得了出身学历,与一些物质奖励,等到年长之后,再参加科举之时,有优先录取的权利。
宋代以后不再将童子举设为常规科举方式,但年龄却被放宽到15岁以下,在各地方选出能作诗通经者的神童后,再到帝都接受天子的亲自考试,考试的内容也与之前差别不大;著名的北宋文豪、高官晏殊,就是在14岁通过了神童举,被授予进士出身,获赐“秘书正字”步入了仕途;到了南宋一朝,神童举再次改革,不仅有文考,还增加了武考,而且女童也可以参加神童举。
《文献通考》中,就记录了1174年,一个名叫林幼玉的九岁女童,通过了童子举,获得了进士出身,还被封为“孺人”,成为名动一时的女神童;但由于儿童只有背诵能力,而缺乏理解与书写能力,其实并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优秀人才,因此宋高宗就曾感叹说:“通过背诵通过考试的神童有很多,但是登科显名的人才,自从朕即位后从来没有见过”。
宋真宗时期的神童蔡伯俙,在三岁时就已经被授予“秘书正字”,真宗还亲自为他赐诗寄予厚望,但蔡伯俙到了七十岁,还只是个六品司农少卿,显然早就泯然众人,且一生碌碌无为;虽然神童举出产的真正人才很少,但它毕竟是一个入仕的捷径,所以让无数功利者趋之若鹜,用尽一切手段,甚至谎报年龄、走“偏门”参加童子举,这种充满种种弊端的考试制度,到了明代被彻底废除;从这一点上来看,神童举比起现代“保送”制度来说,实在是不太“靠谱”。
【参考资料:《三字经》,《新唐书》,《古代童子举研究》】
责任编辑: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