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注重生产和消费,会让人们生产产品,放到社会上销售,以此提供方便。有人养了一群羊,想吃大米,而种了大米的人想吃羊肉,却没有市场。如果两个人互相交换,就会出现双赢的结局。养羊人满足了自己的私利,而种大米的也满足了自己的私利,却并不会损人利己。但是,古人并不这样认为,认为商人只是逐利的人,并且为了逐利不择手段,什么坑蒙拐骗的招数都能使出来,也就让人们没办法应对了,只能被骗。于是,他们在封建道德的影响下,不要私利,不要利,不要市场,“贬私”、“轻利”、“重农抑商”。商人生产绸缎,为大家提供方便,可是人们大多数人都不去买,买不起,买了也穿不起,只有权贵们能买得起,穿得起,而权贵们比较少,也就压缩了市场空间。农民们不可能穿绫罗绸缎,也不可能去购买,毕竟手里没钱,也就不奢望穿绫罗绸缎了。于是,就有了宋代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没有形成广大的市场,就没有普遍的消费。
虽然有一些人可以养蚕,但他们收入非常少,买不起绫罗绸缎,也就不是绫罗绸缎的消费者。如此一来,古代不太注重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模式就显出了很大的弊端。也就是说,市场是权贵们的,绝大部分资源也是权贵们的,而他们不肯把手中的资源还给民众,也不肯开放市场,或者说,即便开放了市场,人们也没钱买商品。毕竟,人们手里没钱。于是,社会发展的问题就出现了。要想让社会发展,就要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要藏富于民,而不是藏富于国。
农民种粮食,很多都是靠天吃饭,遇到洪涝灾害、旱灾等灾害,就会颗粒无收,而官府照样征税,即便减免一些赋税,老百姓也是交不起,只能四处借债,或者逃荒要饭。有官员到民间视察,看到老百姓碗里的菜饭,就要亲自品尝一下。不料,他吃了一口就吐了,还说不是人吃的东西。阶级差别非常大,贫富差距也非常大。只要做了官,就会享受荣华富贵,而做商人却有着诸多的风险。
于是,人们深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要积攒一点点财富,供养书生,以图翻身得解放,而农民始终都翻不了身,除非有了农民起义,推翻了旧王朝,但新王朝的官员们不过在依照旧王朝的规则再次制定一套规则,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于是,农业文明还是那么发展,并不会有太多的变化,而官场还是按照惯例运作,商人还是“奸商”,市场照样没有开放。倘若说官员注重农业生产算是注重生产的话,那么这种注重也只是为了让农民更好地交税,满足官僚阶级的消费。社会资源都按照官职分配,按照资格和等级分配,可是,官僚本身不直接产生任何价值,不从事生产,不能带动市场消费,也就没有什么生产和消费的事了。
只重分配,不重生产和消费,会具备一定的农耕文明的稳定性,但只是落后的稳定性,并不值得提倡和效仿。至于官本位思想,只能说是这种只重分配的体制下的畸形产物,也不值得提倡和效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