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礼乐制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只要我们细心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所有制度的建立都是根据当时国情的需要,那么礼乐制度又是在一个怎样的国情下建立的呢?在西周取代商朝之后,继续延续了商朝的分封制。建立了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以及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分配权利以及土地的一种制度。并且分封制下,除了拥有最高地位的天子外,底下还依次分出诸侯、卿大夫、士和平民,并且更加注重对诸侯的约束,规定诸侯对天子要绝对服从,为天子交纳赋税,镇守边关定期朝见。
统治者将每个人设限在固定阶级的固定位置,而怎么让他们安心的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当个本分的老实人,就是统治者另外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了。
礼乐制度就是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就像马儿经过驯服就可以成为坐骑一般,经过礼仪制度教化的百姓,也会变得善良并且容易接受统治阶级的调动。而王公贵族则需要一个模子的约束,借助礼仪制度来树立一个模范标准和道德楷模。
所以礼乐制度是因为当时社会存在众多的等级划分,为了缓和少数统治阶级和大多数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社会矛盾而产生的制度。笔者认为,礼乐制度表面上是为了辩亲属明是非,但其被制定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它最主要的性质还是维护统治,因为它所确定的士大夫规范是对周王朝的绝对服从,即后来一直被人所讨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岳飞无疑是一个典型形象。
三、礼乐制度在日后的发展趋势
到了春秋末期,因为底下诸侯和卿大夫的实力增强,不再满足于向天子俯首称臣,社会秩序开始变得混乱而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表面上这只是各封国之间出现互相讨伐的情况,但站在礼乐制度上看,这是对原有社会秩序的无视。
《左传》中就记载到,周天子曾派使者到鲁国要丧葬费以及出行的车马,鲁国进贡原是本分却发展到天子不得不派使者“乞要”,从这就得以知晓周天子在当时已经没有实权了。礼崩乐坏一开始还只是表现在诸侯小小的逾越听听天子才能听的小曲上,后来诸侯实力的不断壮大,社会出现了群雄割据的现象,整个社会处于混乱之中,这场混乱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大一统后才平息下来。
在这场混乱之中,因为礼乐制度的崩坏,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许多有志之士在这种情况下纷纷选择隐退民间静观其变,放任国家的自生自灭,甚至期待国家灭亡之后能重新出现一个礼乐国家。就这样,诸侯抛弃了礼乐制度,天子因无力反抗也抛弃了礼乐制度,连作为希望的文人志士们也放弃了礼乐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成为他们中的清流,他不仅固执地不肯放弃,甚至毕生都致力于重新匡扶周礼,虽一生碰壁,却留下一世芳名。大到听说哪个国家即将发动战争他要过去劝阻,小到对身边一个没有身份地位的普通人他都坚持以礼相待,对于礼乐的执著他是痴迷的。孔子一生从鲁国出发先后去了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宣传自己的仁政理念,可是社会的形式注定了他这一生要面临四处碰壁。狼烟四起的年代,讲究礼仪无异于是任人宰割,孔子的强国之道不是不可行,只是在战争时代,孔子的治国方案给予的回报实在是太慢了,没有哪个君主愿意接受他的理念,甚至连很多文人也不理解他,他这四处奔波的一生在这战乱纷飞的时代里似乎是毫无建树的。
四、评说礼乐制度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礼乐制度不仅是在西周,更是在日后的历代王朝中都发挥了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行为活动的作用,在古代音乐方面更是奠定了整个音乐格局,(《易》、《诗》、《书》、《礼》、《乐》都是建立在这制度上的礼乐文化典籍)不得不说礼乐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尤其重要的地位。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记.文王世子》
责任编辑: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