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幕府制度的特点
幕府职能多、规模大。传统的幕府受朝廷的严密控制,发展受限,职能较单一、规模较小。以明清幕府为例,一般均设有刑名和钱谷二幕职,大一些的幕府也不过另有掌登记注册的挂号、掌信函的书启、掌催征赋税的征收等职。及至晚清,大势已变。面对内忧外患,清廷在军事上的软弱无力,导致了地方督抚权势在镇压太平天国等人民起义过程中迅速膨胀。此后,洋务也主要由地方督抚发端、行事。到20世纪初实行新官制前,清廷设立的新机构只有1861年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1885年的海军衙门两个中央机关。总理衙门虽然总揽了所有与外国有关的外交、军事、财政、交通、矿务等大权,但它主要是行政主管机关,各项具体事业均由地方督抚主持。海军衙门设立较晚,而且其实权实际上掌握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手中。事务繁杂,需要广揽人才,于是地方督抚一再增聘幕僚。容闳描述曾国藩幕府称:“当时各地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者不下百人左右,幕府之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子,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家无不毕集,几于全国之人才精华汇集于此。”(5)容闳所指的幕僚为参谋人员,若通观全局,曾国藩聘请的幕僚应达四百人之多。薛福成称其“已囊括世务,无所不该”(6)。不仅曾国藩幕僚的数量庞大,晚清的其他重臣,如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莫不如此。在李鸿章幕中,有经办各种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者,编练习新式海陆军者,办理对外事务者,还有传统的办理文案、钱粮等各项事务者,功能完备。
幕僚不能选调官员的成例被打破。在传统幕府制度下,幕僚想成为政府官员,须通过科举考试。也有幕僚一边借幕府糊口,一边参加科举考试,一旦考中,即获得了为官资格,但未必能马上得到实缺而离开幕府,所以仍会暂留在幕府。以汪辉祖为例,他从1752年任其县令岳父的幕僚起,在职长达34年之久,先后做过16位县令的幕僚。其间,他参加了8次科举考试,终于在1768年中了举人,1775年中进士,但是直到1786年他才得到一个县令实缺,结束了幕府生涯。“雍正元年(1723),清廷曾下令各督抚将品质优秀,才具优长的幕僚上报吏部,以备简选为官……但是,清廷规定的条件苛刻……并没有多少幕僚实受其惠。”(7)而晚清幕府则成了幕僚的进身之阶,许多没有科名的人经幕主推荐踏入仕途。这方面,曾国藩的幕府最为典型。曾国藩保举幕僚一方面是为了笼络人心,另一方面也与其整顿吏治,恢复被太平天国运动打乱的地方政权有关。咸丰初年,他就开始保荐其幕僚出任地方官,但未获批准。1860年,清廷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慈禧政变成功后,命他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之后,曾国藩便大批保奏其幕僚出仕,其中不少人被破格重用,如李鸿章和沈葆桢由四品道员直升为二品巡抚,郭嵩焘和李瀚章则两年升三级而位至巡抚。“保案累牍,世职云起,浸浸乎有官多于民之势。”(8)先后追随曾国藩的四百多位幕僚中,大多受过其举荐。之后,李鸿章也保荐了不少幕僚出任实缺,如举荐张树声、刘秉璋、潘鼎新、刘铭传为督抚,还有更多的人被提为各省提督,仅实授各省提督就多达17人,涉及11省区,可见李鸿章幕府势力之大,影响之广。(9)
幕僚成份复杂化。传统幕僚主要是穷困不得志的读书士子、乡绅和绍兴师爷等沿袭式的专业人士。而晚清幕府需处理的事务越来越纷繁复杂,且大多是前所未遇的新问题,研读四书五经出身的读书士子和师徒相沿的绍兴师爷远无能力应付,各种身怀一技之长的人被聘入。此时幕僚身份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地方上没有入仕的士绅,如张树声、罗泽南;二是清廷的地方小官,如潮南知县朱李孙饴;三是被清廷降革的官员,如丁日昌、张佩纶;四是清廷分发的候补人员,如黎庶昌、王安定;五是通达洋务的知识分子,如冯桂芬、薛福成;六是近代工商业经营者,如郑观应、唐廷枢;七是赴外国留学生,如伍廷芳、辜鸿铭;八是外国人士。值得一提的是外国人任幕僚的现象,主要集中在李鸿章和张之洞幕府中。李鸿章“用外国人做顾问、教习、海军军官、舰长、仓库管理员、制造局帮办、军事教习,甚至他的外交谈判代表”,“那些承认李鸿章地位并且忠实为他服务的外国人都受他的尊重,并且薪金优厚。”(10)而张之洞在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方面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通过委托出使各国大臣代为聘请、直接托国外著名厂家推荐代雇、由已聘外国人引荐而来、委托外国友人或本国驻外友人代为物色等途径聘请了众多外籍人才。他有严格的聘用标准,甚至提出了对实业、教育、军事三个领域的行业要求。张之洞引进的外国人才涉及军事、铁路、矿冶、教育、纺织及农、工、医等部门,“张幕中洋员应有300人以上,在晚清的封疆大吏中,张之洞幕府中洋员人数之多,技术、知识层次之高,无人出其右者。”(11)
晚清幕府制度的作用
稳定了清廷的统治。晚晴时期,群众的反抗斗争不断,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但反抗起义并未致其覆亡,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晚晴幕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廷饬令各省举办团练。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遂组建了湘军,士兵由营官自招,具有高度向心力,集幕僚、将官于一身的各级将官对曾国藩怀有效忠之心。湘军有勇猛的战斗力,一举摧毁了太平军。除了为战争出谋划策以外,幕僚为筹集粮饷起了重要作用,立下汗马功劳。同时,曾国藩提拔了李鸿章,发展了淮军。太平军被镇压之后,捻军力量壮大,华北面临巨大威胁。在镇压捻军起义中,淮军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捻军投入血泊之中”(12)。可见,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二人为代表的幕主在幕僚的辅助下,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清廷的统治地位。
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发展。在晚清盐政的改革中,陶澍幕府采取的以票盐代替纲盐,打破垄断的措施,已有近代特征。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即召集通晓外语的人才入幕,翻译西方书籍,收集外国情报。随着西方列强入侵,西学东渐,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启动已成当务之急,而晚清幕府即致力于此务:政治上,李鸿章幕僚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就呼吁整顿吏治,改革司法制度,采用君主立宪政体;而袁世凯幕僚也积极倡导宪政改革。经济上,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幕府都主张振兴实业,突破了往日重农抑商的思想,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民用企业。军事上,李鸿章幕府筹海防、练海军,建成了北洋舰队;袁世凯幕府编练的北洋新军采用西方军制,是近代中国第一支真正的近代化军队。在文教上,李鸿章幕府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培养翻译人才;张之洞幕府在中法战争后着手新式学堂的创建,“博考外国各项学堂课程门目,参酌变通”(13),先后创办了广东水师学堂、自强学堂、武备学堂,还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实施的学制。可见,晚清幕府的改革精神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多方面、多层次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奠定了基础。
为晚清造就大量人才。龚自珍言清朝已有衰世之相:“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14),故晚清幕府重视求才和育人。陶澍把培养人才放到重要位置,“于劝学造士之道,每兢兢借为先务”(15)。萧一山评价称“中兴人才之盛,多萃于湖南者,则全由于陶澍种其因”(16),曾国藩亦仰赖陶澍的提拔。曾国藩也爱才,他曾致信胡林翼说:“若能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时风气,则侍与公所借以报国者也”(17)。他将天下事概括为军事、吏事、饷事、文事四类,要求其幕府人员每人自选一项进行习练,不定期进行考试,并亲自出题、阅卷。对此,时人评价甚高,就连后期与其不睦的左宗棠仍寄挽联曰:“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18)其他如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幕主在培养人才方面较为逊色,因他们重在使用,但也都礼贤下士。这些人才在佐人为治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了锻炼,不少人都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翘楚,仅以外交为例,如出使美、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出使英国的郭嵩焘、罗丰禄;出使美国的陈兰彬、伍廷芳;出使西、德的黎庶昌;出使法、印、朝的马建忠等,均出自晚清幕府。
晚清幕府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幕府形态,在面对困局时能够因时而变,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如,开保举之风,使官吏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导致清廷冗官冗员、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更加严重。又如,晚清幕府在经营洋务企业时无科学制度和方法,导致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使得洋务运动广受诟病。以上仅略述一二,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责任编辑: